|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 1 前言 | 第8-14页 |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3-14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4-21页 |
| ·材料 | 第14-16页 |
| ·植物材料 | 第14页 |
| ·供试试剂 | 第14-15页 |
| ·试剂制备 | 第15-16页 |
| ·供试引物 | 第16页 |
| ·仪器设备 | 第16页 |
| ·DNA提取方法的研究 | 第16-19页 |
| ·DNA提取方法 | 第16-17页 |
| ·CTAB方法 | 第16-17页 |
| ·SDS方法 | 第17页 |
| ·CTAB-SDS方法 | 第17页 |
| ·TaKaRa法 | 第17页 |
| ·DNA纯度及质量浓度检测 | 第17-18页 |
| ·DNA提取率检测 | 第18页 |
| ·凝胶电泳的检测 | 第18-19页 |
| ·假高粱及其近似种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基因的研究 | 第19-20页 |
| ·ITS(18S-ITSI-5.8S-ITS2-26S)区PCR扩增引物的设计 | 第19页 |
| ·ITS区的PCR扩增反应体系 | 第19页 |
| ·ITS区的PCR扩增反应程序 | 第19页 |
| ·ITS区的PCR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19-20页 |
| ·ITS区的PCR扩增产物的纯化和测序 | 第20页 |
| ·测序后菌株的保存 | 第20页 |
| ·ITS区基因序列分析 | 第20页 |
| ·遗传相似度的计算 | 第20页 |
| ·分子系统树的建立 | 第20页 |
| ·利用PCR-RFLP方法分析rDNA 18S-26S区的研究 | 第20-21页 |
| ·限制性内切酶的选择 | 第20页 |
| ·rDNA185-26S区PCR扩增产物的酶切反应体系 | 第20-2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39页 |
| ·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21-24页 |
| ·DNA纯度检测 | 第21-22页 |
| ·DNA质量浓度检测 | 第22-23页 |
| ·DNA提取率检测 | 第23页 |
| ·凝胶电泳的检测 | 第23-24页 |
| ·假高粱及其近似种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的研究 | 第24-31页 |
| ·rDNA ITS区PCR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24-25页 |
| ·ITS序列长度及G+C含量 | 第25页 |
| ·变异位点 | 第25-28页 |
| ·遗传相似度 | 第28-29页 |
| ·分子系统树 | 第29-31页 |
| ·利用PCR-RFLP方法分析rDNA 18S-26S区的研究 | 第31-39页 |
| ·限制性内切酶的选择 | 第31-35页 |
| ·利用Nae I-Pma CI检测假高粱 | 第35-37页 |
| ·利用Nae I 将明福1号、拟高粱、假高粱这3个近似种与其它3个近似种分开 | 第35页 |
| ·利用PmaCI将明福1号和拟高粱与其它4个近似种分开 | 第35-36页 |
| ·利用Nae I-Pma C I 对假高粱的检测 | 第36-37页 |
| ·AflIII 检测假高粱 | 第37页 |
| ·Xce I 检测丝克高粱 | 第37-38页 |
| ·BspH I检测明福1号 | 第38-39页 |
| ·Cfr I 检测明福1号、拟高粱 | 第39页 |
| 4 讨论 | 第39-42页 |
| ·DNA提取方法的研究 | 第39-40页 |
| ·假高粱及其近似种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的研究 | 第40-41页 |
| ·利用PCR-RFLP方法分析rDNA 18S-26S区的研究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附Ⅰ DNA提取试剂盒(TaKaRa)操作步骤 | 第45-46页 |
| 附Ⅱ 4种方法提取DNA效果的比较 | 第46-47页 |
| 附Ⅲ 假高粱及其近似种的rDNA区基因结构图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