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1 前言 | 第7-9页 |
| 2 国内外研究概况和进展 | 第9-10页 |
| 3 研究区背景 | 第10-16页 |
| ·自然地理背景 | 第10-13页 |
| ·地理位置 | 第10-11页 |
| ·地形地貌 | 第11页 |
| ·气候条件 | 第11-13页 |
| ·河流 | 第13页 |
| ·社会经济背景 | 第13-16页 |
| ·土地、人口和民族 | 第13-14页 |
| ·经济发展概况 | 第14-16页 |
| 4 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形成机制 | 第16-30页 |
| ·干旱灾害 | 第16-19页 |
| ·洪涝灾害 | 第19-22页 |
| ·洪涝灾害有关指标 | 第19-20页 |
| ·重庆洪涝灾害特点 | 第20-22页 |
| ·重庆洪涝灾害形成机制 | 第22页 |
| ·大风灾害 | 第22-26页 |
| ·大风灾害有关指标 | 第22-23页 |
| ·重庆市大风分布情况 | 第23页 |
| ·重庆市大风分区情况 | 第23-24页 |
| ·重庆市大风总日数的年变化 | 第24页 |
| ·重庆市大风日数的年际变化 | 第24-25页 |
| ·重庆大风天气的形成机制 | 第25-26页 |
| ·冰雹灾害 | 第26-30页 |
| ·冰雹的有关指标 | 第26页 |
| ·冰雹的强度特征 | 第26-27页 |
| ·重庆市冰雹的分布情况 | 第27页 |
| ·重庆市冰雹的分区情况 | 第27-28页 |
| ·重庆市冰雹的年变化 | 第28页 |
| ·重庆市冰雹的年际变化 | 第28-29页 |
| ·重庆市冰雹天气的形成机制 | 第29-30页 |
| 5 重庆地区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理论、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0-33页 |
| ·重庆地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定位 | 第30页 |
| ·重庆地区气象灾害风险平评估的理论基础 | 第30-32页 |
| ·气象灾害的基本特征 | 第30-31页 |
| ·气象灾害的基本要素 | 第31-32页 |
| ·重庆地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 6 数据库的建立 | 第33-35页 |
| ·基础图件 | 第33页 |
| ·评估参数 | 第33-34页 |
| ·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 第34-35页 |
| ·GIS软件的选取 | 第34页 |
| ·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 第34页 |
| ·图形数据库的建立 | 第34-35页 |
| ·底图的处理、扫描 | 第34-35页 |
| ·栅格图形矢量化 | 第35页 |
| ·矢量数据编辑处理 | 第35页 |
| 7 重庆地区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 | 第35-53页 |
| ·孕灾环境的敏感性评价 | 第35-37页 |
| ·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的地貌区划 | 第36-37页 |
| ·气象灾害的环境敏感度 | 第37-41页 |
| ·冰雹灾害的敏感度 | 第37-39页 |
| ·大风、暴雨及干旱灾害的敏感度评价 | 第39-41页 |
| ·气象灾害的危险性评价 | 第41-45页 |
| ·冰雹灾害的危险性评价 | 第41-43页 |
| ·大风、暴雨及干旱灾害的危险性评价 | 第43-45页 |
| ·气象灾害易损性评价 | 第45-46页 |
|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 第46-50页 |
| ·冰雹灾害的风险评估 | 第46-47页 |
| ·暴雨、大风及干旱灾害的 | 第47-50页 |
| ·评估结论 | 第50-53页 |
| 8 问题与讨论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