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导言 | 第7-11页 |
一、 本文核心概念 | 第11-17页 |
(一) 社会转型时期 | 第11-12页 |
1. 转型及社会转型的概念 | 第11页 |
2. 本文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界定 | 第11-12页 |
(二) 腐败的概念解释 | 第12-14页 |
(三) 制度因素分析方法 | 第14-17页 |
1. 制度的概念解释 | 第14-15页 |
2. 新制度主义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3. 腐败的制度分析 | 第16-17页 |
二、 中国社会转型期腐败现象的主要表现危害及特点 | 第17-27页 |
(一) 中国社会转型期腐败现象的主要表现 | 第17-18页 |
(二) 中国社会转型期腐败现象的危害 | 第18-20页 |
1. 中国社会转型期腐败现象对政治的危害 | 第18-19页 |
2. 中国社会转型期腐败对经济的危害 | 第19-20页 |
3. 中国社会转型期腐败对思想文化的危害 | 第20页 |
(三) 中国社会转型期腐败现象的特点 | 第20-27页 |
1. 中国社会转型期腐败现象呈现的特点 | 第20-25页 |
2. 中国社会转型期腐败的总体趋势 | 第25-27页 |
三、 中国社会转型期腐败现象产生的制度因素分析 | 第27-33页 |
(一) 正式制度缺失和不完善是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本因素 | 第28-29页 |
1. 权力体制的设置过分单一,缺乏有效的制约 | 第28页 |
2. 干部人事管理体制的弊端造成了用人腐败 | 第28-29页 |
3. 监督体制乏力,缺乏有效的监督 | 第29页 |
(二) 非正式制度的负面影响是腐败现象产生的隐形因素 | 第29-32页 |
1. 社会转型期经济快速发展加速了各种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 | 第30页 |
2. 社会转型期伦理道德失范加剧了腐败现象的产生形成 | 第30-31页 |
3. 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家国同构”、“差序格局”和人情关系网络,为腐败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 第31页 |
4. 精神的迷茫:信仰危机的出现使人们选择了腐败 | 第31-32页 |
(三) 制度执行的乏力是腐败现象产生的促进因素 | 第32-33页 |
四、 中国社会转型期预防腐败现象产生的具体制度性措施 | 第33-45页 |
(一) 制度与体制的创新:树立根治腐败问题的新思路 | 第33-35页 |
(二) 以具体制度性措施:预防腐败现象产生 | 第35-45页 |
1. 健全与完善正式制度是预防中国社会转型期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本 | 第35-40页 |
2. 重塑与引导非正式制度是预防中国社会转型期腐败现象产生的保障 | 第40-43页 |
3. 规范与监督制度执行是预防腐败现象产生的关键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