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3页 |
(一) 问题的缘起 | 第7页 |
(二)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第7页 |
(三) 研究现状及研究综述 | 第7-11页 |
(四)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一、 毛泽东建设学习型政党思想的形成 | 第13-22页 |
(一) 形成条件 | 第13-17页 |
1.马列主义政党学习理论是毛泽东建设学习型政党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第13-14页 |
2.中国传统学习理念是毛泽东建设学习型政党思想形成的文化渊源 | 第14-16页 |
3.自身及政党学习实践体验是毛泽东建设学习型政党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 第16-17页 |
(二) 形成与发展过程 | 第17-22页 |
1.萌芽和提出时期(1921-1936) | 第17-18页 |
2.形成时期(1936-1949) | 第18-20页 |
3.成熟时期(1949-1956) | 第20-21页 |
4.曲折发展时期(1956-1976) | 第21-22页 |
二、 毛泽东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基本思想 | 第22-37页 |
(一) 政党学习的目的 | 第23-24页 |
1.领导革命和斗争的胜利需要学习 | 第23页 |
2.完成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需要学习 | 第23-24页 |
3.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学习 | 第24页 |
(二) 政党学习的内容 | 第24-27页 |
1.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24-25页 |
2.学习战争战略理论 | 第25-26页 |
3.学习经济建设理论 | 第26-27页 |
4.学习外国先进经验 | 第27页 |
(三) 政党学习的形式和方法 | 第27-31页 |
1.运用整风运动组织全党学习 | 第27-28页 |
2.运用读书小组开展集体学习 | 第28-29页 |
3.运用报刊作为党员学习交流的平台 | 第29页 |
4.运用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教育党员 | 第29-30页 |
5.把全党变成一所大学校 | 第30-31页 |
(四) 政党学习的动力机制 | 第31-33页 |
1.改变中国贫困落后状况的决心是全党学习的外源动力 | 第31页 |
2.党员自身“本领恐慌”的危机意识是全党学习的内源动力 | 第31-32页 |
3.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全党学习的直接动力 | 第32-33页 |
(五) 政党学习的基本要求 | 第33-37页 |
1.领导干部带头,率先垂范 | 第33-34页 |
2.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理论联系实际 | 第34页 |
3.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 第34-35页 |
4.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 第35-36页 |
5.挤钻结合,学创并举 | 第36-37页 |
三、 毛泽东建设学习型政党思想的主要特征 | 第37-40页 |
(一) 学习内容上突出时代性 | 第37-38页 |
(二) 学习形式上突出民族性 | 第38页 |
(三) 学习方法上突出创新性 | 第38-39页 |
(四) 学习过程上突出实践性 | 第39页 |
(五) 学习范围上突出广泛性 | 第39-40页 |
四、 对毛泽东建设学习型政党思想的当代审视 | 第40-48页 |
(一) 毛泽东建设学习型政党思想的重要价值 | 第40-42页 |
1.保证了党的革命任务和社会变革历史使命的实现 | 第40-41页 |
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习理论 | 第41-42页 |
3.奠定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框架 | 第42页 |
(二) 毛泽东对建设学习型政党探索的局限性 | 第42-44页 |
1.政党学习实践缺乏制度化和持续性 | 第42-43页 |
2.过分强调对党员思想意识上的改造 | 第43页 |
3.阶级斗争的惯性思维使学习成为政治运动的附庸 | 第43-44页 |
(三) 毛泽东建设学习型政党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 第44-48页 |
1.政党要完成历史使命必须始终发扬重视学习的优良传统 | 第44页 |
2.政党要应对新时期的挑战必须与时俱进地更新学习内容 | 第44-45页 |
3.政党要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必须完善学习的方式 | 第45-46页 |
4.政党要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必须探寻强有力的动力机制 | 第46页 |
5.政党要形成全党学习的良好氛围必须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学风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