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5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8-15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 第15-22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内涵 | 第15-16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特征 | 第16-20页 |
1、 正确的学习理念 | 第16-17页 |
2、 持久的创新能力 | 第17-18页 |
3、 完备的学习机制 | 第18-19页 |
4、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 第19-20页 |
(三)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意义 | 第20-22页 |
1、 提升党的整体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 第20-21页 |
2、 保持党的创新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 | 第21页 |
3、 引领社会学习风气,迎接困难与挑战的必要选择 | 第21-22页 |
二、 新中国建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历史背景 | 第22-28页 |
(一) 时代转换背景下的顺时应势之举 | 第22-25页 |
1、 从革命到建设:中国共产党历史任务的转换 | 第22-23页 |
2、 从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变化 | 第23-24页 |
3、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形态的更替 | 第24-25页 |
(二) 优良传统与历史经验提供了丰厚的历史资源 | 第25-28页 |
1、 善于学习不断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 第25-26页 |
2、 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实践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 第26-28页 |
三、 新中国建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具体实践 | 第28-42页 |
(一) 加强党的理论建设 | 第28-30页 |
1、 创新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第28-29页 |
2、 出版《毛泽东选集》和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 第29-30页 |
(二) 不断充实党员干部的学习内容 | 第30-34页 |
1、 学习毛泽东、刘少奇的基本著作 | 第30-31页 |
2、 学习列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著作和苏联的经验 | 第31-32页 |
3、 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各项方针政策 | 第32页 |
4、 以识字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文化和科学知识学习 | 第32-33页 |
5、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 | 第33-34页 |
(三) 建立健全党的学习制度 | 第34-36页 |
1、 建立全党学习的组织管理和考核机制 | 第34页 |
2、 建立以各级党校和干部学校为骨干的教育培训机制 | 第34-35页 |
3、 围绕中心工作组织全党学习的集中学习机制 | 第35页 |
4、 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的示范制度 | 第35-36页 |
5、 在职自学和脱产培训相结合的制度 | 第36页 |
(四) 树立和倡导良好的学风 | 第36-38页 |
1、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 第36-37页 |
2、 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学风 | 第37-38页 |
(五) 塑造正确的学习理念 | 第38-39页 |
1、 善于学习 | 第38页 |
2、 持续学习 | 第38-39页 |
3、 集体学习 | 第39页 |
(六) 运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 | 第39-42页 |
1、 向书本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 第39页 |
2、 向实践学习:督促干部参加生产劳动 | 第39-40页 |
3、 向国外学习:组织参观团去苏联考察 | 第40页 |
4、 向群众学习:深入实际学以致用 | 第40-41页 |
5、 向历史学习:总结革命经验与教训 | 第41-42页 |
四、 新中国建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主要成效和基本经验 | 第42-47页 |
(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主要成效 | 第42-44页 |
1、 增强了党的理论创新能力和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 第42页 |
2、 克服了干部中的不良作风,保持了党的先进性 | 第42-43页 |
3、 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 | 第43页 |
4、 带动了学校、军队等社会各行业的学习之风 | 第43-44页 |
(二) 新中国建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 | 第44-47页 |
1、 保持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重要目标 | 第44-45页 |
2、 持续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重要前提 | 第45页 |
3、 健全的制度机制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基本保障 | 第45-46页 |
4、 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本特征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文章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