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税收流失及其治理
| 声明 | 第1页 |
| 使用授权书 | 第3-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税收流失概述 | 第11-23页 |
| ·税收流失的内涵 | 第11-13页 |
| ·学术界对税收流失的定义 | 第11-12页 |
| ·本文对税收流失的界定 | 第12-13页 |
| ·税收流失的现状、渠道及影响分析 | 第13-23页 |
| ·我国税收流失的现状 | 第13-14页 |
| ·税收流失的渠道 | 第14-20页 |
| ·我国税收流失的影响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我国税收流失的成因分析 | 第23-29页 |
| ·税收流失的博弈分析 | 第23-25页 |
| ·博弈论简介 | 第23页 |
| ·偷逃税的博弈分析 | 第23-24页 |
| ·我国税收流失博弈分析的结论 | 第24-25页 |
| ·税收流失的制度因素分析 | 第25-26页 |
| ·税收流失的社会因素分析 | 第26-29页 |
| ·我国公民对税收的认知程度差 | 第27页 |
| ·我国社会尚未形成广泛的护税协税网络 | 第27-28页 |
| ·税务征管社会化协作程度不高 | 第28页 |
| ·社会信用体系和环境缺陷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国外治理税收流失的成功经验 | 第29-40页 |
| ·美国防止税收流失的主要对策 | 第29-32页 |
| ·完善的征收机构 | 第29-30页 |
| ·推行统一的税务代码制度 | 第30页 |
| ·实行自行申报纳税制度 | 第30页 |
| ·积极开发应用信息管理系统 | 第30-31页 |
| ·针对重点税源实行严格的任务稽查 | 第31-32页 |
| ·澳大利亚防止税收流失的主要措施 | 第32-33页 |
| ·健全的税源监控体系 | 第32页 |
| ·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 第32-33页 |
| ·优质的纳税咨询服务 | 第33页 |
| ·完备的社会中介组织 | 第33页 |
| ·日本防止税收流失的主要措施 | 第33-36页 |
| ·“蓝白”纳税申报制度 | 第34页 |
| ·“税理士”制度 | 第34页 |
| ·专门的税务诉讼机关 | 第34页 |
| ·严厉的惩罚措施 | 第34-35页 |
| ·税务警察制度 | 第35-36页 |
| ·国外治理税收流失的经验总结 | 第36-40页 |
| ·合理的机构设置 | 第36页 |
| ·完善的税收制度 | 第36-37页 |
| ·规范的纳税申报制度 | 第37页 |
| ·优质的税务咨询服务 | 第37-38页 |
| ·有效的源泉扣缴制度和预付暂缴制度 | 第38页 |
| ·严厉的税收惩罚措施 | 第38页 |
| ·税收征管电子化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治理税收流失的对策 | 第40-57页 |
| ·坚持依法治税 | 第40-44页 |
| ·创造依法治税的环境 | 第40-42页 |
| ·健全税收法律体系 | 第42-43页 |
| ·尽快组建税务警察队伍 | 第43页 |
| ·严打重罚涉税违法犯罪行为 | 第43-44页 |
| ·深化税制改革 | 第44-49页 |
| ·优化税制与税制结构 | 第44-45页 |
| ·优化税种结构 | 第45-48页 |
| ·规范税费关系 | 第48-49页 |
| ·强化征管手段 | 第49-52页 |
| ·强化税源管理 | 第49-51页 |
| ·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的进程 | 第51页 |
| ·积极提高税务稽查职能作用 | 第51-52页 |
| ·密切相关部门的合作 | 第52页 |
| ·对税收流失新渠道的治理对策 | 第52-57页 |
| ·企业改制过程中税收流失的治理对策 | 第52-55页 |
|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流失治理对策 | 第55-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