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引言 | 第1-45页 |
| 第一节 病原菌检测技术在水产养殖动物中的应用 | 第9-20页 |
| ·分类鉴定方法 | 第9-10页 |
| ·免疫学检测技术 | 第10-13页 |
| ·免疫荧光技术 | 第11-12页 |
| ·免疫酶技术 | 第12-13页 |
| ·Western 印迹法 | 第13页 |
| ·核酸检测技术 | 第13-18页 |
| ·核酸杂交技术 | 第14页 |
| ·PCR 检测技术 | 第14-16页 |
| ·基因芯片技术 | 第16-17页 |
| ·DNA 指纹技术 | 第17-18页 |
| ·16S rRNA 检测技术 | 第18页 |
| ·核酸技术与免疫学相结合方法 | 第18-20页 |
| ·免疫PCR | 第18-19页 |
| ·PCR-ELISA | 第19-20页 |
| 第二节 病原菌对宿主的侵染 | 第20-33页 |
| ·病原菌的致病力 | 第20-25页 |
| ·粘附和侵入能力 | 第21页 |
| ·繁殖与扩散能力 | 第21-23页 |
| ·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 第23-24页 |
| ·产毒素能力 | 第24-25页 |
| ·病原菌的毒力质粒和毒力岛 | 第25-28页 |
| ·质粒与荚膜 | 第26页 |
| ·质粒与菌毛 | 第26页 |
| ·质粒与细菌的外毒素 | 第26-27页 |
| ·毒力岛 | 第27-28页 |
| ·微生物基因组学 | 第28-31页 |
| ·微生物蛋白质组学 | 第31-33页 |
| 第三节 鱼类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33-45页 |
| ·免疫组织与器官 | 第33-36页 |
| ·胸腺 | 第33-34页 |
| ·肾脏 | 第34-35页 |
| ·脾脏 | 第35页 |
| ·粘膜淋巴组织 | 第35-36页 |
| ·免疫细胞 | 第36-41页 |
| ·淋巴细胞 | 第37-38页 |
| ·吞噬细胞 | 第38-41页 |
| ·单核细胞 | 第38-39页 |
| ·巨噬细胞 | 第39-40页 |
| ·粒细胞 | 第40-41页 |
| ·体液免疫因子 | 第41-45页 |
| ·抗体 | 第41-42页 |
| ·非特异性免疫因子 | 第42-45页 |
| 第二章 牙鲆致病性鳗弧菌及其毒性蛋白酶的检测 | 第45-73页 |
| 第一节 鳗弧菌 M3 的检测及对牙鲆的侵染 | 第47-60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7-51页 |
| 2 实验结果 | 第51-56页 |
| ·M3 抗血清的效价及特异性 | 第52页 |
| ·鳗弧菌 M3 检测方法 | 第52-55页 |
| ·鳗弧菌对牙鲆的侵染过程 | 第55-56页 |
| 3 讨论 | 第56-60页 |
| 第二节 鳗弧菌金属蛋白酶的检测及在侵染中表达 | 第60-73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0-64页 |
| 2 实验结果 | 第64页 |
| ·ECP 的毒力 | 第64-65页 |
| ·金属蛋白酶的分离纯化 | 第65-66页 |
| ·抗体效价及特异性检测 | 第66页 |
| ·金属蛋白酶的检测 | 第66-67页 |
| ·侵染过程中金属蛋白酶的表达 | 第67-68页 |
| 3 讨论 | 第68-73页 |
| 第三章 鳗弧菌灭活疫苗对牙鲆的免疫效果 | 第73-87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4-77页 |
| 2. 实验结果 | 第77-81页 |
| ·福尔马林灭活浓度 | 第77页 |
| ·福尔马林灭活疫苗安全性 | 第77-78页 |
| ·免疫指标检测 | 第78-81页 |
| 3 讨论 | 第81-87页 |
| 第四章 鳗弧菌angR 基因插入失活突变株构建 | 第87-111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0-95页 |
| 2 实验结果 | 第95-98页 |
| ·M3 基因组文库部分测序 | 第95-96页 |
| ·angR 基因部分编码区的扩增 | 第96页 |
| ·细菌接合构建突变株 | 第96-97页 |
| ·突变子的鉴定 | 第97页 |
| ·鳗弧菌突变株 MD 与野生菌株 M3 的胞外产物和菌体蛋白成分的比较分析 | 第97页 |
| ·毒力实验 | 第97-98页 |
| 3 讨论 | 第98-111页 |
| 结论 | 第111-1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2-129页 |
| 发表文章 | 第129-130页 |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