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司法制度论文--劳动教养制度论文

未成年犯的再社会化--从社区矫正的刚性与柔性角度来看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引言第8-9页
一、 未成年犯再社会化理论基础与内容第9-15页
 (一) 未成年犯再社会化的定义第9-10页
  1 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理论第9页
  2 未成年犯再社会化第9页
  3 未成年犯的概念第9-10页
 (二) 再社会化的理论基础与内容第10-13页
 (三) 影响未成年犯再社会化的因素第13-15页
  1 家庭因素第13页
  2 社区因素第13-14页
  3 社会因素第14-15页
二、 未成年犯再社会化的现状第15-19页
 (一) 未成年犯再社会化的障碍第15-17页
  1 主要方式第15页
  2 存在的缺陷第15-16页
  3 犯罪原因的探究第16-17页
 (二) 社区矫正是未成年犯再社会化最有效的措施第17-19页
  1 监禁刑的不足第17-18页
  2 社区矫正的积极作用第18-19页
三、 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界定与特点第19-22页
 (一) 社区矫正的界定第19-20页
  1 社区矫正的定义第19页
  2 刚性与柔性的界定第19-20页
 (二) 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特点第20-22页
四、 未成年犯再社会化社区矫正的探索第22-27页
 (一) 国外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第22-23页
 (二) 我国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第23-27页
五、 我国未成年犯再社会化的困境与问题分析第27-33页
 (一) 社区矫正中刚性与柔性功能不均衡第27-29页
  1 主体的权利分工模糊第27页
  2 管理手段不到位第27-28页
  3 衔接不到位第28页
  4 刑罚执行监督不完善第28-29页
 (二) 柔性机制的重心不突出第29-31页
  1 认同度不一第29页
  2 适用比率偏低第29-30页
  3 矫正项目偏少第30页
  4 矫正工作人员不专业第30-31页
 (三) 社区矫正工作方法的弊端第31-33页
  1 过多的注重引导式教育第31-32页
  2 就业指导作用不大第32页
  3 个案社会工作举步维艰第32-33页
六、 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第33-46页
 (一) 社区矫正的“刚性”的体现第33-38页
  1 建立适合未成年犯的刑事政策第33-35页
  2 确立独立的管理主体第35页
  3 推广人格调查制度第35-36页
  4 建立刑事污点消除制度第36-37页
  5 完善衔接机制第37页
  6 完善监督机制第37-38页
 (二) 社区矫正“柔性”的体现第38-46页
  1 社会工作在社区矫正中的作用第38-40页
  2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第40-43页
  3 借鉴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模式完善矫正项目第43-44页
  4 建立专业矫正队伍第44-45页
  5 加强宣传力度,转变人们的看法第45-46页
结语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0-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亲亲相隐制度对现代法律的启示--以亲属拒证权的构建为视角
下一篇:市长经济责任审计法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