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网络的建构:私营企业主的行动逻辑--以辽宁省D市为个案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6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11-14页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有关研究的理论及综述 | 第16-41页 |
第一节 中国私营企业及私营企业主形成的历史回顾 | 第16-32页 |
一、私营企业的定义 | 第16页 |
二、私营企业的发展历史 | 第16-17页 |
三、私营企业发展中的政策因素 | 第17-19页 |
四、私营企业主的研究综述 | 第19-32页 |
第二节 理论背景及研究述评 | 第32-41页 |
一、社会关系网络的理论 | 第32-36页 |
二、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的本土化延续 | 第36-39页 |
三、本文的研究视角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41-51页 |
第一节 研究地点的选择 | 第41-43页 |
第二节 研究过程及其方法论问题 | 第43-46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框架及基本假设 | 第46-51页 |
第四章 社区概况 | 第51-65页 |
第一节 D市的基本概况 | 第51-53页 |
第二节 D市私营企业发展的历程 | 第53-57页 |
第三节 D市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 第57-65页 |
第五章 影响私营企业主行动选择的结构性因素 | 第65-79页 |
第一节 权力干预经济的政治因素 | 第65-69页 |
一、国家对资源的控制 | 第65-66页 |
二、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干预 | 第66-69页 |
第二节 “单位制”的社会因素 | 第69-74页 |
一、“单位制”的约束 | 第69-71页 |
二、“单位制”的条件 | 第71-74页 |
第三节 传统的文化因素 | 第74-77页 |
一、儒家文化的传承 | 第74-75页 |
二、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75-77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六章 关系网络的建构(上):寻找和编织关系 | 第79-117页 |
第一节 寻找关系 | 第81-104页 |
一、寻找关系的动机 | 第81-88页 |
二、寻找关系的路径 | 第88-103页 |
三、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二节 编织关系 | 第104-117页 |
一、中国人的人情锁链 | 第104-108页 |
二、关系的编织 | 第108-115页 |
三、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七章 关系网络的建构(下):巩固和发展关系 | 第117-145页 |
第一节 巩固关系 | 第117-135页 |
一、关系的分类 | 第117-119页 |
二、先赋性关系及其维续 | 第119-123页 |
三、获致性关系及其巩固 | 第123-133页 |
四、小结 | 第133-135页 |
第二节 发展关系 | 第135-145页 |
一、从关系到关系网络的建构 | 第135-136页 |
二、网络中的资源交换 | 第136-143页 |
三、小结 | 第143-145页 |
第八章 关系网络的建构与社会结构的变迁 | 第145-151页 |
一、私营企业主的行动策略:权力的获得 | 第145-147页 |
二、关系网络的渗透与社会结构的变迁 | 第147-151页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51-163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151-158页 |
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工具特点 | 第151-154页 |
二、权力干预与寻租活动 | 第154-156页 |
三、社会关系网络与私营企业主的成功 | 第156-158页 |
第二节 讨论 | 第158-163页 |
一、传统机制的再造与约束 | 第158-159页 |
二、不平等竞争与阶级意识的欠缺 | 第159-160页 |
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第160-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5页 |
附录:访谈记录编码表 | 第175-179页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79-180页 |
致谢 | 第180-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