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 ·盈余管理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 ·国外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9页 |
| ·国内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本文对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 第12-23页 |
| ·会计盈余数字的功用理论 | 第12-15页 |
| ·信息观 | 第12-13页 |
| ·计价观 | 第13页 |
| ·契约观 | 第13-15页 |
| ·盈余管理概念的界定 | 第15-23页 |
| ·盈余管理的一般定义 | 第15-16页 |
| ·“契约摩擦”和“沟通摩擦”使盈余管理成为可能 | 第16-17页 |
| ·会计自身固有的局限性使盈余管理产生由可能变为现实 | 第17-23页 |
|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分析 | 第23-34页 |
|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 | 第23-26页 |
| ·股票发行制度 | 第23页 |
| ·发行价格制度 | 第23-24页 |
| ·配股政策 | 第24-25页 |
| ·摘牌制度 | 第25-26页 |
|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特殊表现 | 第26-27页 |
| ·过度操纵倾向 | 第26页 |
| ·短期化倾向 | 第26-27页 |
| ·“非理性”倾向 | 第27页 |
| ·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手段 | 第27-34页 |
| ·会计手段 | 第28-29页 |
| ·非会计手段 | 第29-34页 |
|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经验识别及规范措施 | 第34-45页 |
|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经验识别 | 第34-40页 |
| ·关注法 | 第35-37页 |
| ·剔除法 | 第37-39页 |
| ·分析法 | 第39-40页 |
| ·经验识别方法的运用与验证 | 第40-41页 |
|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抑制和规范措施 | 第41-45页 |
| ·会计准则的建设与完善是减少盈余管理空间的重要措施 | 第41-42页 |
| ·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增强盈余管理的外部监控 | 第42-43页 |
| ·改进会计市场监督的相关制度安排,减少盈余管理的外在诱因 | 第43页 |
| ·重视诚信教育的内在作用 | 第43-44页 |
| ·造就有效的财务报表供给主体 | 第44-45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