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3页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缩略词语 | 第8-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35页 |
1 本研究领域的重要事件回顾 | 第10-13页 |
2 缺血性中风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3 脑缺血性病变与脑血管内皮细胞关系研究 | 第17-21页 |
4 脑缺血损伤发生后白细胞与脑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机制 | 第21-25页 |
5 脑缺血半暗区在治疗中意义的研究 | 第25-30页 |
6 针刺十二井穴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概况 | 第30-35页 |
前言 | 第35-37页 |
实验研究 | 第37-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2 检测指标与方法 | 第38-39页 |
3 统计学处理 | 第39-40页 |
实验结果 | 第40-48页 |
1 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造模情况 | 第40页 |
2 针刺对模型大鼠神经症状行为的影响 | 第40-41页 |
3 模型大鼠缺血侧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 | 第41-42页 |
4 针刺对模型大鼠脑组织 ICAM-1 表达的影响 | 第42-43页 |
5 针刺对模型大鼠脑组织 ET-1 表达的影响 | 第43-45页 |
6 针刺对模型大鼠脑组织 ⅧR:Ag 表达的影响 | 第45-48页 |
综合讨论 | 第48-60页 |
1 十二井穴的选择依据 | 第48-50页 |
2 模型选择的意义和对模型的评价 | 第50-54页 |
3 介入时间和治疗时间的选择意义 | 第54-55页 |
4 针刺十二井穴对脑缺血损伤后微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影响 | 第55-57页 |
5 针刺十二井穴对缺血性半暗带神经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57-60页 |
结论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65页 |
病理附图 | 第65-75页 |
HE 染色 | 第65-67页 |
Nissl 染色 | 第67-69页 |
ICAM-1 表达 | 第69-72页 |
ET-1 表达 | 第72-73页 |
Ⅷ R:Ag 表达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