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缩略表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10-2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一、 大豆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 | 第10-12页 |
(一) 、 大豆器官发生体系 | 第10-11页 |
(二) 、 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 | 第11-12页 |
(三) 、 大豆原生质体再生体系 | 第12页 |
(四) 、 大豆的其他组织培养再生体系 | 第12页 |
二、 植物的遗传转化体系 | 第12-22页 |
(一) 、 载体转化系统 | 第13-16页 |
(二) 、 直接转化系统 | 第16-17页 |
(三) 、种质转化系统 | 第17-18页 |
(四) 、 植物遗传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18-21页 |
(五) 、 转基因技术在大豆育种工作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三、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22-23页 |
四、 植物花器官发育调节基因工程 | 第23-25页 |
(一) 、 植物花器官ABC模型 | 第23-24页 |
(二) 、 非洲菊花器官发育调节基因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26-48页 |
第一章 研究材料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28-34页 |
一、 大豆子叶节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8页 |
(一) 、 大豆子叶节外植体获得 | 第28页 |
(二) 、 大豆基因型筛选 | 第28页 |
二、 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的遗传转化 | 第28-29页 |
(一) 、 农杆菌的制备 | 第28页 |
(二) 、 大豆基因型易感性研究 | 第28-29页 |
(三) 、 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的遗传转化 | 第29页 |
三、 农杆菌菌株C58C1(pHTT613)活力的测定 | 第29-31页 |
(一) 、 pHTT613质粒的提取和鉴定 | 第29-30页 |
(二) 、 烟草的遗传转化和再生植株的筛选 | 第30页 |
(三) 、 烟草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0-31页 |
(四) 、 转基因烟草的PCR鉴定 | 第31页 |
四、 大豆DNA的提取和分析 | 第31-32页 |
(一) 、 大豆DNA的提取及纯化 | 第31-32页 |
(二) 、 内源基因lectin引物对大豆DNA的扩增鉴定 | 第32页 |
五、 转基因大豆植株的PCR检测鉴定 | 第32-33页 |
六、 大豆未成熟子叶的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4-43页 |
一、 大豆子叶节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4-35页 |
(一) 、 大豆子叶节再生性基因型的筛选 | 第34页 |
(二) 、 子叶节丛生芽分化的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二、 农杆菌菌株C58C1(pHTT613)活力的测定 | 第35-37页 |
(一) 、 pHTT613质粒的鉴定 | 第35页 |
(二) 、 转基因烟草的鉴定 | 第35-37页 |
三、 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的遗传转化 | 第37-41页 |
(一) 、 不同大豆基因型对农杆菌的易感性 | 第37-38页 |
(二) 、 子叶节的遗传转化和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38-39页 |
(三) 、 转基因大豆植株的检测鉴定 | 第39-41页 |
四、 大豆未成熟子叶的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 | 第41-43页 |
(一) 、 幼胚的培养结果 | 第41-42页 |
(二) 、 幼胚培养的一些影响因素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3-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附录和图版 | 第56-60页 |
图版的说明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