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学(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论文--机械动力学论文--机械振动学论文

气悬浮立式转子动平衡技术研究

1 绪论第1-24页
 1.1 立式动平衡测试技术的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转子动平衡技术研究进展第12-15页
 1.3 立式转子动平衡测量技术第15-17页
 1.4 气悬浮立式动平衡研究的关键技术第17-18页
  1.4.1 气悬浮立式动平衡测量原理第17页
  1.4.2 轴承-转子系统自激振动控制第17页
  1.4.3 准静态弱信号的处理第17-18页
 1.5 虚拟仪器技术第18-20页
 1.6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第20-21页
 1.7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1-24页
  1.7.1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1.7.2 技术路线第22-24页
2 气悬浮立式动平衡测量原理与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第24-41页
 2.1 立式动平衡基本原理第24-27页
 2.2 气悬浮立式动平衡测量原理第27-31页
  2.2.1 静不平衡量与转子偏移之间的关系第28-29页
  2.2.2 偶不平衡量与转子偏移之间的关系第29-30页
  2.2.3 双面分离算法第30-31页
 2.3 气悬浮立式动平衡测量特性分析第31-32页
 2.4 测量系统总体方案第32-40页
  2.4.1 测量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第32-33页
  2.4.2 实验装置的组成与功能分析第33-34页
  2.4.3 测量控制软件系统第34-40页
   2.4.3.1 动平衡测量软件子系统第34-37页
   2.4.3.2 气压分布测量软件子系统第37-39页
   2.4.3.3 外部软件模块的集成第39-40页
 2.5 气悬浮立式动平衡测量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第40页
 2.6 本章小节第40-41页
3 气悬浮立式动平衡测量系统结构设计第41-65页
 3.1 气悬浮立式动平衡测量装置第41-46页
 3.2 气体静压球面轴承参数优化设计第46-60页
  3.2.1 气体静压球面轴承设计概要第46-48页
  3.2.2 气体静压球面轴承参数优化第48-54页
  3.2.3 双环缝球面节流器设计与有限元分析第54-60页
 3.3 气压分布测量机构第60-62页
 3.4 位移传感器标定机构第62-63页
 3.5 轴向质心测量工装第63页
 3.6 本章小节第63-65页
4 气体静压球面支承系统稳定性控制技术第65-75页
 4.1 气体静压球面轴承力学模型第65-69页
 4.2 悬浮转子受迫振动第69页
 4.3 转子自激振动及控制技术第69-71页
 4.4 气体压力自适应PID控制方法第71-74页
 4.5 本章小节第74-75页
5 动平衡测量信号处理方法研究第75-88页
 5.1 数据预处理第75-76页
  5.1.1 脉冲干扰的剔除第75-76页
  5.1.2 二次磨光法第76页
 5.2 FIR数字滤波第76-80页
  5.2.1 FIR数字滤波算法第76-77页
  5.2.2 遗传算法优化单位脉冲响应第77页
  5.2.3 计算过程与结果分析第77-80页
  5.2.4 相关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第80页
 5.3 基于遗传算法的信号识别技术第80-84页
  5.3.1 信号识别算法第81页
  5.3.2 信号识别的实现过程第81-82页
  5.3.3 计算过程与结果分析第82-84页
  5.3.4 相关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第84页
 5.4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第84-87页
  5.4.1 数据的一致性检验第85-86页
  5.4.2 基于参数估计的数据融合方法第86-87页
 5.5 本章小节第87-88页
6 动平衡测量控制软件系统第88-106页
 6.1 虚拟仪器软件系统的建模第88-90页
 6.2 系统详细设计第90-94页
  6.2.1 气浮式动平衡测量系统第90-93页
  6.2.2 气压分布测量系统第93-94页
 6.3 软件开发关键技术第94-101页
  6.3.1 数据采集卡驱动程序集成第94-97页
  6.3.2 步进电机驱动程序集成第97页
  6.3.3 数据转换卡驱动程序集成第97-99页
  6.3.4 数据采集触发信号调理与误操作报警第99-100页
  6.3.5 基于转速动态采样方法第100-101页
 6.4 运行实例第101-105页
  6.4.1 气浮式动平衡测量系统第101-104页
  6.4.2 气压分布测量系统第104-105页
 6.5 本章小节第105-106页
7 气悬浮立式动平衡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06-113页
 7.1 实验规程第106-109页
 7.2 实验结果与误差分析第109-112页
  7.2.1 实验结果分析第109-110页
  7.2.2 误差分析第110-112页
 7.3 本章小节第112-113页
8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展望第113-116页
 8.1 结论第113-114页
 8.2 本文的创新点第114-115页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第121-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IS技术的航标应用研究
下一篇:长江口深水航道进口船舶筛选和排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