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文献综述与研究设想 | 第1-35页 |
第1章 研究类金刚石薄膜血液相容性的意义 | 第13-16页 |
1.1 心脏瓣膜的作用 | 第13-14页 |
1.2 人工心瓣材料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15页 |
1.3 类金刚石薄膜与人工心脏瓣膜 | 第15-16页 |
第2章 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研究概况 | 第16-32页 |
2.1 血液相容性的内涵 | 第16-17页 |
2.2 生物材料引发血栓形成的机制 | 第17-24页 |
2.2.1 Ⅻ因子的接触活化 | 第18页 |
2.2.2 组织因子的表达与释放 | 第18-20页 |
2.2.3 血小板的黏附与变形 | 第20-23页 |
2.2.4 补体系统的激活 | 第23-24页 |
2.3 血浆蛋白的吸附及其与血液相容性的关系 | 第24-27页 |
2.4 材料表面特性对血液相容性的影响 | 第27-29页 |
2.5 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评价 | 第29-32页 |
2.5.1 评价的体现、原则和方法 | 第29-30页 |
2.5.2 评价指标 | 第30-32页 |
第3章 DLC血液相容性研究现状及论文工作设想 | 第32-35页 |
3.1 DLC血液相容性研究现状 | 第32-34页 |
3.2 论文工作设想 | 第34-35页 |
第二部 血浆蛋白的吸附 | 第35-79页 |
第4章 DLC表面血浆蛋白的吸附特性 | 第35-51页 |
4.1 材料 | 第35-38页 |
4.1.1 材料样本的制备 | 第35-38页 |
4.1.2 试剂 | 第3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8-42页 |
4.2.1 蛋白标记 | 第38-41页 |
4.2.2 蛋白吸附 | 第41-42页 |
4.2.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0页 |
4.3.1 单一蛋白体系的吸附动力学 | 第42-44页 |
4.3.2 单一蛋白体系的等温吸附 | 第44-48页 |
4.3.3 二元蛋白体系的竞争吸附 | 第48-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吸附蛋白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1-63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5.1.1 蛋白吸附 | 第51页 |
5.1.2 红外光谱检测 | 第51-52页 |
5.1.3 谱图 | 第52页 |
5.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2-62页 |
5.2.1 纯品血浆蛋白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2-56页 |
5.2.2 吸附于三种材料表面的Alb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6-58页 |
5.2.3 吸附于三种材料表面的Fg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8-59页 |
5.2.4 吸附于三种材料表面的IgG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9-6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成分变化对DLC蛋白吸附的影响 | 第63-69页 |
6.1 材料试样的制备及组成分析 | 第63-66页 |
6.1.1 材料制备 | 第63-64页 |
6.1.2 碳相成分分析 | 第64-65页 |
6.1.3 富石墨相和富金刚石相DLC的转化生成机理分析 | 第65-66页 |
6.2 成分变化对DLC蛋白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66-68页 |
6.2.1 蛋白吸附能力的变化 | 第67-68页 |
6.2.2 蛋白吸附特性的变化 | 第6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7章 DLC蛋白吸附与碳相成分关系的定量分析 | 第69-79页 |
7.1 灰色关联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 第69-74页 |
7.1.1 基本原理 | 第69-71页 |
7.1.2 主要方法 | 第71-73页 |
7.1.3 方法比较 | 第73-74页 |
7.2 蛋白吸附量与碳相成分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74-78页 |
7.2.1 T型关联度计算 | 第74-75页 |
7.2.2 碳相成分对Alb吸附量的影响 | 第75-76页 |
7.2.3 碳相成分对Fg吸附量的影响 | 第76-77页 |
7.2.4 碳相成分对IgG吸附量的影响 | 第77页 |
7.2.5 碳相成分对三种蛋白吸附量影响程度的对比 | 第77-78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三部 血小板的黏附 | 第79-94页 |
第8章 碳素材料表面血小板的黏附特性 | 第79-86页 |
8.1 材料 | 第79-80页 |
8.1.1 碳素材料 | 第79页 |
8.1.2 试剂 | 第79-80页 |
8.2 实验方法 | 第80-81页 |
8.2.1 血小板黏附 | 第80页 |
8.2.2 黏附量计算 | 第80-81页 |
8.2.3 血小板变形度分析 | 第81页 |
8.3 结果与讨论 | 第81-85页 |
8.3.1 黏附血小板的形态观察 | 第81-84页 |
8.3.2 血小板的黏附量和形态指数 | 第84-85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9章 碳相成分对DLC血小板黏附特性的影响 | 第86-94页 |
9.1 DLC试样及其碳相成分分析 | 第86-88页 |
9.2 血小板黏附实验 | 第88-90页 |
9.3 灰色关联分析 | 第90-93页 |
9.3.1 T型关联度计算 | 第91-92页 |
9.3.2 结果分析 | 第92-93页 |
9.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四部 表面(界面)能量与血液相容性 | 第94-114页 |
第10章 DLC血小板黏附特性与表面(界面)能量的关系 | 第94-103页 |
10.1 材料及其血小板黏附特性 | 第95页 |
10.2 表面能量参数及其测定原理 | 第95-96页 |
10.3 表面能量参数的选择及测定方法 | 第96页 |
10.4 表面能量参数的测定结果 | 第96-100页 |
10.4.1 表面(界面)张力 | 第96-97页 |
10.4.2 临界表面张力 | 第97-100页 |
10.5 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100-102页 |
10.5.1 T型关联度计算 | 第100-101页 |
10.5.2 结果分析 | 第101-102页 |
10.6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11章 碳相成分对DLC血液相容性影响的能量机制 | 第103-108页 |
11.1 材料及其表面性质 | 第103-104页 |
11.2 研究方法 | 第104页 |
11.3 灰色关联分析 | 第104-107页 |
11.3.1 T型关联度计算 | 第104-106页 |
11.3.2 结果分析 | 第106-107页 |
11.4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12章 生物碳素材料血液相容性能量规则的适用性检验 | 第108-114页 |
12.1 体外宏观血液相容性评价的原理和方法 | 第109-110页 |
12.1.1 动态凝血时间测定 | 第109页 |
12.1.2 溶血率测定 | 第109-110页 |
12.1.3 血小板消耗率测定 | 第110页 |
12.2 材料与方法 | 第110-111页 |
12.3 宏观血液相容性指标与表面能量参数的灰关联分析 | 第111-113页 |
12.4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结束语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