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致谢 | 第8-9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9-16页 |
1.1 本课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课题简介 | 第10-16页 |
1.2.1 Ethernet技术发展概况 | 第10-14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2.3 技术方案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工业以太网系统结构 | 第16-21页 |
2.1 网络系统结构 | 第16-18页 |
2.2 冗余设计 | 第18-21页 |
第三章 工业以太网的实时性和安全性研究 | 第21-32页 |
3.1 引言 | 第21页 |
3.2 工业控制应用中的实时性要求 | 第21-22页 |
3.3 以太网的实时能力分析 | 第22-25页 |
3.3.1 以太网的通信过程和特点 | 第22页 |
3.3.2 以太网端到端的通信延迟分析 | 第22-25页 |
3.4 改善实时能力的方法 | 第25-29页 |
3.4.1 基于协议的实时能力的改进 | 第25-26页 |
3.4.2 基于技术发展的实时能力的提高 | 第26页 |
3.4.3 交换Ethernet | 第26-27页 |
3.4.4 信息优先级 | 第27-28页 |
3.4.5 流量控制 | 第28-29页 |
3.5 工业以太网的安全性 | 第29-32页 |
第四章 现场设备的软硬件介绍及硬件系统设计 | 第32-53页 |
4.1 引言 | 第32页 |
4.2 ARM内核及CPU简介 | 第32-36页 |
4.2.1 ARM体系结构简介 | 第32-35页 |
4.2.2 S3C44B0X简介 | 第35-36页 |
4.3 uClinux简介 | 第36-44页 |
4.4 硬件系统设计 | 第44-53页 |
第五章 调试环境及软件设计调试 | 第53-72页 |
5.1 程序调试环境及调试方法 | 第53-54页 |
5.2 仿真器的制作 | 第54-56页 |
5.3 系统引导程序及操作系统移植 | 第56-64页 |
5.3.1 系统引导程序 | 第56-60页 |
5.3.2 操作系统uClinux的移植 | 第60-64页 |
5.4 调试 | 第64-72页 |
5.4.1 烧写FLASH的实现 | 第64-65页 |
5.4.2 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 | 第65-68页 |
5.4.3 uClinux的系统初始化流程 | 第68-69页 |
5.4.4 arm与uClinux相结合的中断处理过程 | 第69-72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
附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