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的提出 | 第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7-18页 |
2.1 关于力量、力量素质和力量能力三个概念 | 第7-8页 |
2.2 关于力量能力的组成 | 第8-9页 |
2.3 关于几种力量能力之间的关系 | 第9-11页 |
2.4 关于肌肉收缩的基本形式 | 第11-12页 |
2.5 关于力量练习方法 | 第12-13页 |
2.6 关于力量能力的测量方法 | 第13-18页 |
2.6.1 最大力量的测量 | 第14-15页 |
2.6.2 快速力量的测量 | 第15页 |
2.6.3 反应力量的测量 | 第15-17页 |
2.6.4 力量耐力的测量 | 第17-18页 |
2.7 小结 | 第18页 |
3 研究构想、论域的选定、理论假设、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8-20页 |
3.1 研究构想 | 第18-19页 |
3.2 论域的选定 | 第19页 |
3.3 理论假设 | 第19-20页 |
3.4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0页 |
3.4.1 力量训练理论发展的需要 | 第20页 |
3.4.2 力量训练运动实践的需要 | 第20页 |
4 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 | 第20-27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20-26页 |
4.1.1 文献资料研究法 | 第20-21页 |
4.1.2 专家访谈法 | 第21-22页 |
4.1.3 数理统计法 | 第22页 |
4.1.3.1 游程检验法 | 第22页 |
4.1.3.2 因子分析法 | 第22页 |
4.1.4 个案分析法 | 第22页 |
4.1.5 数学建模法 | 第22页 |
4.1.6 系统分析法 | 第22页 |
4.1.7 实验法 | 第22-26页 |
4.1.7.1 实验原理 | 第22-23页 |
4.1.7.2 实验对象 | 第23页 |
4.1.7.3 实验方法与设计 | 第23-25页 |
4.1.7.4 实验设备及技术标准 | 第25-26页 |
4.1.7.5 实验地点及时间 | 第26页 |
4.2 研究步骤与进度安排 | 第26-27页 |
5 结果与分析 | 第27-77页 |
5.1 蹬伸力量能力组成要素的同元性 | 第27-58页 |
5.1.1 蹬伸最大力量特征分析 | 第27-33页 |
5.1.1.1 各项目蹬伸最大力量结果分析 | 第27-31页 |
5.1.1.2 动力性最大力量 | 第31-33页 |
5.1.1.3 蹬伸最大力量能力的解析思路 | 第33页 |
5.1.2 蹬伸的快速力量特征分析 | 第33-39页 |
5.1.2.1 指标的确立及数据获得 | 第33-34页 |
5.1.2.2 各项目蹬伸快速力量的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5.1.3 蹬伸反应力量特征分析 | 第39-51页 |
5.1.3.1 蹬伸反应力量的指标及测定 | 第39-41页 |
5.1.3.2 各项目蹬伸反应力量的结果分析 | 第41-51页 |
5.1.4 蹬伸力量耐力特征分析 | 第51-58页 |
5.1.4.1 条件控制 | 第51-52页 |
5.1.4.2 数据获得 | 第52页 |
5.1.4.3 数据的处理 | 第52-56页 |
5.1.4.4 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蹬伸力量耐力的特点 | 第56-58页 |
5.1.5 小结 | 第58页 |
5.2 蹬伸力量能力要素组合的异构性 | 第58-77页 |
5.2.1 蹬伸力量能力的结构 | 第59页 |
5.2.2 蹬伸力量能力的同元异构特征及其表达 | 第59-62页 |
5.2.2.1 同一运动项目不同竞技水平运动员蹬伸力量能力的同元异构 | 第60-62页 |
5.2.2.2 同一竞技水平、不同项目运动员蹬伸力量能力的同元异构 | 第62页 |
5.2.3 蹬伸力量能力各组成要素间关系分析 | 第62-77页 |
5.2.3.1 整体水平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分析 | 第62-64页 |
5.2.3.2 举重运动员蹬伸力量能力各组成要素间关系分析 | 第64-67页 |
5.2.3.3 短跨运动员蹬伸力量能力各组成要素间关系分析 | 第67-69页 |
5.2.3.4 跳跃运动员蹬伸力量能力各组成要素间关系分析 | 第69-72页 |
5.2.3.5 投掷运动员蹬伸力量能力各组成要素间关系分析 | 第72-74页 |
5.2.3.6 中长跑运动员蹬伸力量能力各组成要素间关系分析 | 第74-77页 |
5.2.4 小结 | 第77页 |
6 结论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文献索引 | 第80-83页 |
附件 | 第83-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