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0 前言 | 第6-8页 |
·研究现状 | 第6-7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11页 |
·试验设计 | 第8-9页 |
·试验测定与方法 | 第9-10页 |
·数据分析 | 第10-1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31页 |
·糯玉米不同新组合的品比表现 | 第11-16页 |
·子粒产量与鲜穗产量 | 第11-12页 |
·产量构成及穗部性状 | 第12-13页 |
·茎秆性状表现 | 第13页 |
·生育期及总叶数 | 第13-14页 |
·品质性状表现 | 第14-15页 |
·鲜穗品尝品质评价 | 第14-15页 |
·子粒粗蛋白及淀粉含量分析 | 第15页 |
·杂交新组合2×5(扬农01)的省区域试验鲜穗产量 | 第15-16页 |
·不同密度对扬农01高产生育特性的影响 | 第16-20页 |
·子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16页 |
·鲜穗产量 | 第16-17页 |
·穗部性状 | 第17页 |
·干物质积累 | 第17-18页 |
·密度对LAI的影响 | 第18页 |
·叶绿素含量变化动态 | 第18-19页 |
·植株性状表现 | 第19页 |
·根系性状 | 第19-20页 |
·子粒淀粉含量与蛋白质含量 | 第20页 |
·不同施氮量对扬农01高产生育特性的影响 | 第20-27页 |
·子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20-21页 |
·穗部性状表现 | 第21-22页 |
·干物质积累 | 第22页 |
·LAI动态与粒叶比 | 第22-23页 |
·植株性状表现 | 第23页 |
·根系性状表现 | 第23-24页 |
·子粒淀粉含量与蛋白质含量 | 第24页 |
·群体植株氮素养分的吸收与积累 | 第24-25页 |
·植株磷素养分的吸收与积累 | 第25-26页 |
·植株钾素养分的吸收与积累 | 第26-27页 |
·氮肥运筹对扬农01高产生育特性的影响 | 第27-31页 |
·产量及产量构成 | 第27-28页 |
·穗部性状表现 | 第28-29页 |
·干物质积累 | 第29-30页 |
·LAI动态及其粒叶比 | 第30页 |
·植株性状表现 | 第30页 |
·根系性状表现 | 第30-31页 |
·子粒淀粉及蛋白质含量 | 第3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1-34页 |
·糯玉米杂交新组合扬农01的主要特征特性 | 第31-32页 |
·新组合扬农01的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其调控途径 | 第32页 |
·新组合扬农01高产优质群体的密肥调控 | 第32-34页 |
·适宜密度 | 第32-33页 |
·高产的施肥运筹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