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2页 |
第一部分 拟南芥研究和糖感知信号研究综述 | 第12-35页 |
1 植物研究的模式植物——拟南芥研究现状 | 第12-25页 |
2 植物糖感知信号研究现状 | 第25-35页 |
第二部分 拟南芥甘露糖突变体mig3的研究 | 第35-67页 |
1 mig3基因的寻找 | 第35-51页 |
1.1 前言 | 第35-37页 |
1.2 材料和方法 | 第37-41页 |
1.2.1 植物材料 | 第37页 |
1.2.2 培养基、种子处理和生长条件 | 第37-38页 |
1.2.3 发芽调查 | 第38页 |
1.2.4 gDNA提取分离 | 第38页 |
1.2.5 SSLP,AFLP标记物选择及反应条件 | 第38-41页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1页 |
1.3.1 杂交F3代调查 | 第41-45页 |
1.3.2 mig3和SSLP标记物相关性分析 | 第45-51页 |
2 mig3其它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理等方面特征调查 | 第51-67页 |
2.1 前言 | 第51-52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52-55页 |
2.2.1 试验材料和培养条件 | 第52页 |
2.2.2 开花调查 | 第52页 |
2.2.3 糖和淀粉含量调查 | 第52-53页 |
2.2.4 基因表达 | 第53-5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7页 |
2.3.1 开花习性 | 第55-59页 |
2.3.2 糖和淀粉含量 | 第59-62页 |
2.3.3 基因表达 | 第62-65页 |
2.3.3.1 ApL3基因 | 第62页 |
2.3.3.2 RBCS基因表达 | 第62-63页 |
2.3.3.3 PC基因表达 | 第63-65页 |
2.3.4 叶形观察 | 第65-67页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建议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附录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