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中国个性解放之路

引 论第1-18页
 一、 问题的缘起第8-9页
 二、 有关研究现状第9-11页
 三、 个性、个性解放概念的哲学理解第11-15页
 四、 论文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第15-18页
第一章 个性解放理论溯源第18-29页
 一、 原始社会:自然崇拜与人性朦胧第18-19页
 二、 先秦时期:规范建立与个性觉醒第19-22页
 三、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独尊儒术与任性无执第22-24页
 四、 唐宋元明时期:天理之正与率性而为第24-26页
 五、 明清之际至清时期:万马齐喑与去牵扯之术第26-29页
第二章 早期改革派自强思潮:人人有自主之权,人人有自爱之心第29-43页
 一、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尤不可不自立第30-32页
 二、 封建社会使人手足麻木不仁,耳目冥顽无觉第32-35页
  (一) 专制制度使上下之情(扌干)格,人无可措手足第32-33页
  (二) 华夷之辨不在地之内外,而系于礼之有无第33-34页
  (三) 科举考试禁锢生人之心思材力,意在败坏天下之人才第34-35页
 三、 因时制宜,变法以图自强第35-40页
  (一) 设立议院,“顺民之志而通之”第35-36页
  (二) 改变思维方式,以欧洲诸大国为富强之纲领第36-37页
  (三) 改革教育,“就其质之所近”以培养人才第37-38页
  (四) 破除迷信,倡导“实事求是”的格致之学第38-40页
 四、 早期改革派个性解放理论的历史地位第40-43页
  (一) 理论观点的创新与理论体系的矛盾第40-41页
  (二) 学习西方文明与富民强国第41页
  (三) 视界的扩大与阶级的局限第41-43页
第三章 戊戌维新思潮:冲决重重罗网,令人人自立而平等第43-67页
 一、 各为一身,各有自立自主自由之人权第44-47页
 二、 封建社会使民力日茶,民智日卑,民德日薄第47-54页
  (一) 天下为君主囊橐中之私产,民亦以奴虏自待第47-49页
  (二) “三纲”关其口使不敢昌言,锢其心使不敢涉想第49-50页
  (三)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念,徒塞—己之聪明以自欺第50-51页
  (四) 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使天下无人才第51-52页
  (五) 女子失自立自由之权,为囚、刑、奴、玩具第52-53页
  (六) 西洋使吾民束缚驰骤,奴使而虏用之第53-54页
 三、 维新变法,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第54-63页
  (一) 共举一民为君,人人得以行其意申其言第54-57页
  (二)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第57-58页
  (三) 顺而率性者愚,逆而强学者智第58-60页
  (四) 以公理言之,女子当同男子一切同之第60-61页
  (五) 至平、至公、至仁第61-63页
 四、 戊戌维新思潮个性解放理论的历史地位第63-67页
  (一) 以救亡与启蒙为个性解放理论的核心理念第63-64页
  (二) 以“整合”为构建个性解放理论体系的方法第64页
  (三) 个性解放理论的贡献与局限第64-67页
第四章 新民思潮:道天下所不敢道,为天下所不敢为第67-86页
 一、 人之德性,一是冒险性,二是忍耐性,三是别择性第68-70页
 二、 封建社会使人变为奴隶,为妾妇,为机器第70-76页
  (一) 沉迷于古先之垂训,为理想之奴隶第70-71页
  (二) 固守奴、愚、我、伪、怯、静,为风俗之奴隶第71-73页
  (三) 把天下作私产,为专制制度之奴隶第73-74页
  (四) 心被顽躯浊壳所困扰,为情欲之奴隶第74-75页
  (五) 惟命是从,为境遇之奴隶第75-76页
 三、 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第76-84页
  (一) 淬厉本有采补本无,以求同吾群、善吾群、进吾群第77-78页
  (二) 以培养个人之私德为第一义第78-82页
  (三) 破坏主义为救国救种之下手第一著第82-84页
 四、 新民思潮个性解放理论的历史地位第84-86页
  (一) 生动的揭露、犀利的批判与思想的局限第84页
  (二) 对人的内在规定性的关注第84-85页
  (三) 对个性解放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的再思考第85-86页
第五章 辛亥革命思潮:革命以复天赋之人权,除奴隶而为主人第86-107页
 一、 人生之目的在全其本性第86-89页
 二、 革命使吾民为民而吾能尽其为民者也第89-103页
  (一) 有生之初,无人不自由,无人不平等第89-91页
  (二) 权利、责任、自由、平等第91-95页
  (三) 贵我、通今第95-98页
  (四) 谋生之道、竞以器、竞以礼第98-100页
  (五) 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第100-103页
 三、 辛亥革命思潮个性解放理论的历史地位第103-107页
  (一) 对进化论的新理解第103-104页
  (二) 对天赋人权论的新阐释第104-105页
  (三) 较全面系统地揭露了阻碍个性解放的枷锁第105-107页
第六章 新青年思潮:脱离奴隶之羁绊,伸其个性复其自由第107-126页
 一、 个性解放谓完善自主自由之人格第108-111页
 二、 坚持一己意志之自由,破其勒(馬中)而突自解放第111-123页
  (一) 倡导人权说,把人从封建专制制度下解放出来第111-113页
  (二) 倡导进化观念,把人从陈腐的纲常名教中解放出来第113-117页
  (三) 倡导科学精神,把人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第117-121页
  (四) 倡导理性精神,把人从朽败人生观念中解放出来第121-123页
 三、 新青年思潮个性解放理论的历史地位第123-126页
  (一) 明确提出个性、个性解放概念,使中国个性解放运动拥有自己的语境第123-124页
  (二) 批判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区分个性解放与个人主义的理论界限第124-125页
  (三) 单纯依靠文化革命不能实现社会改造,文化、政治、经济革命是统一的第125-126页
第七章 自由主义思潮:把自己铸造成器,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第126-148页
 一、 智能的个性就是独立思考,独立观察,独立判断的能力第128-130页
 二、 使个人有自由意志,使个人负责任第130-146页
  (一) 社会最大的罪恶在于摧折人的个性第130-133页
  (二)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第133-135页
  (三) 健全的个人主义人生观第135-138页
  (四) 精神文明建筑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第138-140页
  (五) 超于良妻贤母的妇女观第140-142页
  (六) 人权的实质在于发展个性、培养人格第142-146页
 三、 自由主义思潮个性解放理论的历史地位第146-148页
  (一) 借鉴西方思想构建个性解放理论体系第146页
  (二) 规定中国个性解放理论的基本内容第146-147页
  (三) 阶级的软弱性导致理论的矛盾性第147-148页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思潮一:被束缚的个性不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第148-171页
 一、 没有民族独立就没有个性,民族解放就是解放个性第149-155页
  (一) 个性解放与民族解放、阶级解放第149-150页
  (二) 个性与党性第150-152页
  (三) 创造性的个性与破坏性的个性第152-154页
  (四) 无产阶级的个性与资产阶级的个性第154-155页
 二、 把中国人民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第155-168页
  (一) 进行民主革命,把中国人民从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下解放出来第155-159页
  (二) 进行土地改革,把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下解放出来第159-161页
  (三) 进行社会革命,把妇女从多重压迫下解放出来第161-164页
  (四) 进行整风运动,把全党的思想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第164-168页
 三、 毛泽东等个性解放理论的历史地位第168-171页
  (一) 对个人与社会关系模式的新思考第168-169页
  (二) 把个性觉悟与阶级民族觉悟、个性解放与阶级民族解放统一起来第169页
  (三) 把个性解放与实现社会主义、世界幸福统一起来第169-171页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思潮二:不解放干部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第171-191页
 一、 给人民自主权,使之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第172-177页
  (一) 解放思想,确立人的自主性,发挥人的选择性、创造性第172-174页
  (二) 关注个人利益,重视个人价值第174-177页
 二、 改革的目的是增强活力,提高效率,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第177-186页
  (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第177-180页
  (二) 改革经济体制,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积极性第180-182页
  (三) 改革政治体制,调动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第182-183页
  (四) 变革思想观念,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第183-186页
 三、 邓小平等个性解放理论的历史地位第186-191页
  (一) 顺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重提人的解放问题第187页
  (二)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实现人的解放的物质基础第187-188页
  (三) 以体制改革为根本,把完善社会制度作为实现人的解放的保证第188-189页
  (四) 以人的发展为关键,把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起来第189-191页
结 语:第191-201页
 一、 中国个性解放运动的基本特点第191-196页
  (一) 个性解放与民族解放、阶级解放的一致性第191-192页
  (二) 个性解放与经济解放、政治解放、思想解放的一致性第192-194页
  (三) 个性解放作为社会发展的手段与目的的一致性第194-195页
  (四) 个性解放具体性与普适性的一致性第195-196页
 二、 中国个性解放任重而道远第196-201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01-202页

论文共2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案例》:广东电信公司——电信服务满意度分析与对策
下一篇: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