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长大特货车发展综述 | 第10-13页 |
·国内外落下孔车现状 | 第13-14页 |
·车辆多体动力学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第17-28页 |
·有限元算法原理 | 第17-20页 |
·基于有限元法的强度及刚度分析 | 第20-21页 |
·动力学性能计算的基本原理 | 第21-26页 |
·运行稳定性计算原理 | 第22页 |
·运行平稳性计算原理 | 第22-25页 |
·动态曲线通过计算原理 | 第25-26页 |
·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和试验鉴定规范 | 第26-27页 |
·货车运行平稳性 | 第26-27页 |
·运行稳定性(安全性) | 第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载重 450t 落下孔车车体强度和刚度计算 | 第28-45页 |
·结构简介 | 第28页 |
·结构分析程序 | 第28页 |
·评定标准 | 第28-29页 |
·侧承梁 | 第29-33页 |
·大底架 | 第33-38页 |
·导向梁 | 第38-40页 |
·端部中底架 | 第40-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静态强度和刚度试验 | 第45-59页 |
·试验目的和内容 | 第45页 |
·试验目的 | 第45页 |
·试验内容 | 第45页 |
·被试车简介及主要技术参数 | 第45-49页 |
·车体结构 | 第45-48页 |
·主要参数及基本尺寸 | 第48-49页 |
·试验载荷及试验方法 | 第49-51页 |
·试验载荷 | 第49-50页 |
·试验方法 | 第50页 |
·延时挠度测量 | 第50页 |
·动强度试验 | 第50-51页 |
·测点布置及主要测试设备 | 第51页 |
·强度试验应力测点布置 | 第51页 |
·刚度测点布置 | 第51页 |
·主要测试设备 | 第51页 |
·试验数据处理及试验结果评定 | 第51-53页 |
·参照标准 | 第51-52页 |
·应力合成 | 第52页 |
·挠度的换算 | 第52页 |
·试验结果评定 | 第52-53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3-57页 |
·侧承梁应力情况 | 第53页 |
·导向梁应力情况 | 第53页 |
·大底架应力情况 | 第53页 |
·中底架应力情况 | 第53-54页 |
·小底架应力情况 | 第54页 |
·两侧承梁间等分撑杆、等分撑杆座、上下拉杆的应力情况 | 第54页 |
·两侧承梁间斜杆的应力情况 | 第54页 |
·动强度试验情况 | 第54-56页 |
·刚度试验分析 | 第56-57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建议 | 第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载重 450t 落下孔车动力学计算 | 第59-75页 |
·计算任务 | 第59页 |
·计算参数 | 第59-61页 |
·450t 落下孔车计算模型及评定标准 | 第61-65页 |
·450t 落下孔车计算模型 | 第61-62页 |
·轨道激扰输入 | 第62页 |
·方程求解 | 第62页 |
·动力学性能评定标准 | 第62-65页 |
·悬挂参数优化 | 第65-67页 |
·运动稳定性 | 第65页 |
·运行平稳性 | 第65-66页 |
·曲线通过性能 | 第66-67页 |
·运动稳定性 | 第67-68页 |
·运动稳定性定义 | 第67页 |
·车辆运动稳定性判别 | 第67-68页 |
·计算结果 | 第68页 |
·运动稳定性计算结论 | 第68页 |
·运行平稳性计算 | 第68-71页 |
·运行平稳性定义 | 第68页 |
·运行平稳性计算结果 | 第68-69页 |
·运行平稳性计算结论 | 第69-71页 |
·曲线通过性能 | 第71-74页 |
·曲线线路参数 | 第71页 |
·计算原理 | 第71-72页 |
·计算结果 | 第72页 |
·曲线通过计算结论 | 第72-74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7页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