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证券信用交易的必要性及其风险分析 | 第11-27页 |
第一节 证券信用交易制度概述 | 第11-17页 |
一、证券信用交易内涵及外延界定 | 第11-13页 |
二、证券信用交易基本特征分析 | 第13-15页 |
三、证券信用交易中的法律关系 | 第15-17页 |
第二节 证券信用交易之必要性分析 | 第17-21页 |
一、对证券市场而言 | 第18-19页 |
二、对投资者而言 | 第19页 |
三、对券商而言 | 第19页 |
四、对银行而言 | 第19-20页 |
五、对证券监管者而言 | 第20-21页 |
第三节 证券信用交易风险及其成因分析 | 第21-24页 |
一、证券信用交易的主要风险 | 第21-22页 |
二、证券信用交易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 第22-24页 |
第四节 证券信用交易风险控制的意义及方法 | 第24-27页 |
一、证券信用交易制度安排需要 | 第24-25页 |
二、证券信用交易风险的可控性 | 第25页 |
三、证券信用交易风险的法律控制方法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我国证券信用交易之制度准备及其不足 | 第27-38页 |
第一节 我国证券信用交易的制度变迁 | 第27-28页 |
一、法律禁止时期 | 第27页 |
二、法律解禁及制度准备时期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我国证券信用交易的制度准备 | 第28-34页 |
一、法律体系 | 第28-29页 |
二、监管机构 | 第29-30页 |
三、风险法律控制的具体措施 | 第30-34页 |
第三节 我国证券信用交易制度准备之不足及环境欠缺 | 第34-38页 |
一、“政策市”特征明显 | 第35-36页 |
二、让与担保制度缺失 | 第36页 |
三、信用体系不健全 | 第36-37页 |
四、交易主体必要条件欠缺 | 第37-38页 |
第三章 证券信用交易风险法律控制的主要模式 | 第38-55页 |
第一节 美国证券信用交易风险的法律控制模式 | 第38-43页 |
一、美国证券信用交易模式——分散授信模式 | 第38-39页 |
二、美国证券信用交易风险法律控制机制 | 第39-42页 |
三、主要特点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日本证券信用交易风险的法律控制模式 | 第43-49页 |
一、日本证券信用交易模式——集中授信模式 | 第43-44页 |
二、日本证券信用交易风险法律控制机制 | 第44-47页 |
三、主要特点 | 第47-49页 |
第三节 我国台湾地区证券信用交易风险的法律控制模式 | 第49-53页 |
一、我国台湾地区证券信用交易模式——双轨授信模式 | 第49页 |
二、我国台湾地区证券信用交易风险法律控制机制 | 第49-52页 |
三、主要特点 | 第52-53页 |
第四节 境外及地区证券信用交易风险法律控制于我国之启示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我国证券信用交易风险的法律控制之完善 | 第55-67页 |
第一节 证券信用交易的风险防范机制 | 第55-61页 |
一、证券信用交易风险法律控制的立法指导思想 | 第55-57页 |
二、证券信用交易模式的本土化选择 | 第57-58页 |
三、信用交易准入规则 | 第58-60页 |
四、证券信用交易监管体系 | 第60-61页 |
第二节 证券信用交易的风险监控机制 | 第61-64页 |
一、通过二级托管的法律监控 | 第62页 |
二、通过强制平仓的法律监控 | 第62-63页 |
三、通过逐笔盯盘的法律监控 | 第63-64页 |
第三节 证券信用交易的风险监管机制 | 第64-67页 |
一、对证券的风险治理 | 第64-65页 |
二、证券信用交易中的法律责任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