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8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第18-27页 |
·教师课堂提问教学的思想基础 | 第18-21页 |
·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 | 第18-19页 |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和“反问法” | 第19-21页 |
·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21-23页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1-22页 |
·布鲁纳学习理论 | 第22-23页 |
·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 第23-27页 |
·策略的概念 | 第23页 |
·策略的基本特征 | 第23-24页 |
·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制定的依据 | 第24-27页 |
第二章 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相关理论概述 | 第27-35页 |
·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内涵 | 第27页 |
·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特点 | 第27-30页 |
·目的明确 | 第27页 |
·要点清晰 | 第27-28页 |
·科学得当,难易适中 | 第28页 |
·适时适量 | 第28-29页 |
·重在启发 | 第29页 |
·全体参与 | 第29页 |
·恰当反馈和评价 | 第29-30页 |
·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功能 | 第30-33页 |
·推进课堂教学内容,检查教学效果和反馈教学情况 | 第30页 |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第30-31页 |
·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 | 第31-32页 |
·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主动探索 | 第32页 |
·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信勇敢品质 | 第32-33页 |
·使学生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 第33页 |
·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评价 | 第33-35页 |
·从问题本身的科学性和目的性角度去评价 | 第33-34页 |
·从师生参与交往状态的角度去评价 | 第34页 |
·从师生思维状态的角度去评价 | 第34页 |
·从师生情绪状态的角度去评价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现状分析与思考 | 第35-45页 |
·“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现状”调查研究 | 第35-37页 |
·问卷的设计 | 第35-36页 |
·问卷的实施 | 第36-37页 |
·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37-42页 |
·“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卷)的数据分析 | 第37-39页 |
·“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卷)的数据分析 | 第39-40页 |
·调查分析当今高中物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调查后的思考 | 第42-45页 |
·“关注部分学生”还是“关注每一个学生” | 第42页 |
·“注重结果”还是“注重过程” | 第42-43页 |
·教师角色要转变,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 | 第43页 |
·提出问题很重要,教师等待和倾听学生回答的耐心也同样重要 | 第43-44页 |
·教师提问要进行反思 | 第44-45页 |
第四章 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 第45-65页 |
·设计有效问题的策略 | 第45-53页 |
·问题情境化策略 | 第45-48页 |
·问题层递化策略 | 第48-50页 |
·问题矛盾化策略 | 第50-51页 |
·问题灵活化策略 | 第51-53页 |
·在课堂上有效陈述问题的策略 | 第53-56页 |
·态度亲切,清楚明了 | 第53-54页 |
·张弛有度,把握时机 | 第54-55页 |
·留足时间,学会倾听 | 第55-56页 |
·鼓励学生参与思考和回答的策略 | 第56-58页 |
·了解学生,平等对待 | 第56-57页 |
·尊重个性,宽容错误 | 第57页 |
·因材施教,恰当选择 | 第57-58页 |
·点面结合,全盘考虑 | 第58页 |
·评价和完善学生回答的策略 | 第58-60页 |
·理智面对学生的错误,切忌嘲笑讽刺 | 第59页 |
·要有针对性,抓住“闪光点”,切忌简单笼统 | 第59页 |
·要有激励启发性,切忌一味表扬 | 第59-60页 |
·形式多样化,切忌形式单一 | 第60页 |
·反思提问行为的策略 | 第60-65页 |
·勤作记录,总结得失 | 第61-63页 |
·同行讨论,相互激发 | 第63页 |
·师生交流,了解心声 | 第63-65页 |
第五章 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实践和思考 | 第65-82页 |
·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策略实施的基本情况 | 第65页 |
·教学案例 | 第65-73页 |
·策略实施后的效果 | 第73-79页 |
·有关交往状态方面 | 第73-75页 |
·有关难度方面 | 第75页 |
·有关思考时间方面 | 第75-76页 |
·有关评价方面 | 第76-77页 |
·有关学生提出问题方面 | 第77-78页 |
·有关情绪状态 | 第78-79页 |
·对实践结果的总结与反思 | 第79-82页 |
·灵活运用提问策略,发挥最大作用 | 第79页 |
·把握好时间,调整课堂进度 | 第79页 |
·认真备课,多做预设,随机应变 | 第79页 |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更信服 | 第79-80页 |
·充分的思考时间带来更高质量的回答 | 第80页 |
·反思环节很难,但收获很大 | 第80-81页 |
·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创造良好的氛围 | 第81页 |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热爱思考、敢于提问 | 第81-82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83-84页 |
附录 | 第84-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在研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