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5页 |
| ·生物传感器 | 第8-13页 |
| ·生物传感器的定义与原理 | 第8-9页 |
| ·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 第9-11页 |
| ·生物传类型及特点 | 第11-12页 |
|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 ·自组装膜技术 | 第13-18页 |
| ·SAMs发展简史 | 第13-14页 |
| ·SAMs的制备和动力学过程研究 | 第14-15页 |
| ·SAMs的类型及优势 | 第15-18页 |
| ·荧光光谱技术用于构建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蛋白质检测荧光光谱法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蛋白质分子荧光探针的发展趋势 | 第19-20页 |
|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 ·DNA电化学传感器 | 第20-22页 |
| ·蛋白质电化学传感器 | 第22-23页 |
| ·论文工作的选题意义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多肽、蛋白质的荧光检测 | 第25-36页 |
| ·引言 | 第25页 |
| ·实验部分 | 第25-28页 |
| ·实验试剂 | 第25-27页 |
|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 ·实验过程 | 第28-29页 |
| ·电极的预处理与活化 | 第28页 |
| ·多肽以及DNA的表面固定 | 第28页 |
| ·NAM的固定和电化学脱附 | 第28页 |
| ·脱附物的荧光测定 | 第28-2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5页 |
| ·检测原理 | 第29-30页 |
| ·GSH的检测 | 第30-32页 |
| ·GSH的工作曲线及检出限 | 第32-33页 |
| ·FT的检测 | 第33页 |
| ·MT的检测 | 第33-35页 |
| ·"三明治"杂交检测靶点DNA | 第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p53的电化学检测 | 第36-52页 |
| ·引言 | 第36-38页 |
| ·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 ·实验试剂 | 第38-39页 |
| ·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 ·实验过程 | 第40-43页 |
| ·金电极预处理 | 第40页 |
| ·DNA表面固定 | 第40-41页 |
| ·p53的捕获以及Fc-Mi的衍生 | 第41页 |
| ·电化学检测 | 第41页 |
| ·Fc-Mi的合成路线设计 | 第41-4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3-51页 |
| ·检测原理 | 第43-45页 |
| ·扫速对峰电流的影响 | 第45-47页 |
| ·表面一致性双链DNA捕获p53的循环伏安响应 | 第47-48页 |
| ·一致性双链DNA中碱基对数目错配对p53特异性作用的影响 | 第48-49页 |
| ·二茂铁氧化峰电流与不同浓度p53的关系曲线 | 第49-50页 |
| ·BSA干扰实验 | 第50-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