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导论 | 第7-12页 |
引言 | 第7-8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问题 | 第9页 |
·研究目标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0-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相关概念 | 第12-14页 |
·社会工作 | 第12-13页 |
·职业 | 第13-14页 |
·职业化 | 第14页 |
·双因素理论 | 第14-15页 |
·与职业化发展相关的经验——香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经验 | 第15-17页 |
·政府社会福利署在社会福利服务中的角色 | 第16页 |
·民间社会工作机构在社会福利服务中的角色作用 | 第16页 |
·广泛的公众参与 | 第16-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3 研究架构 | 第18-20页 |
·概念界定 | 第18页 |
·研究框架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4 上海市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职业化情况——以宝山区为例 | 第20-36页 |
·个人背景特征 | 第20-23页 |
·个人基本资料 | 第20-21页 |
·与职业化相关的统计数据 | 第21-23页 |
·保健因素对职业化的影响 | 第23-29页 |
·工作环境和条件差强人意 | 第23-24页 |
·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收入水平偏低 | 第24-26页 |
·从业人员对社会工作的自我认同感较低 | 第26-27页 |
·考核评估方式单一、效果不佳 | 第27-29页 |
·激励因素对职业化的作用 | 第29-33页 |
·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普及 | 第29-31页 |
·社会工作岗位职责明确 | 第31-32页 |
·未来发展和晋升空间不大 | 第32页 |
·工作成就感缺乏 | 第32-33页 |
·“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对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影响程度 | 第33-35页 |
·“保健因素”的缺乏影响职业稳定 | 第33页 |
·“保健因素”的缺乏使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困难重重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保健因素”的缺乏已严重影响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 | 第35-36页 |
5 上海社会工作职业化 | 第36-45页 |
·上海社会工作职业的现状 | 第36-38页 |
·上海社会工作职业化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 第38-43页 |
·现有的职业政策尚不完善 | 第38-42页 |
·社会认同度不高 | 第42页 |
·民间非政府组织发展不足 | 第42页 |
·多头管理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6 政府在公共政策层面上给予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支持与保障 | 第45-49页 |
·完善职业政策,加速职业发展 | 第45-47页 |
·提供政策支持、增加岗位设置 | 第45页 |
·建立社会工作职业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 | 第45-46页 |
·设立配套的社会工作激励机制 | 第46页 |
·推进和加快社会工作法律制度建设 | 第46-47页 |
·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 | 第47页 |
·促进各类社会工作机构蓬勃发展 | 第47-48页 |
·全面推动传统机构的社会工作专业化改革 | 第47-48页 |
·大力扶持民间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 | 第48页 |
·提供社会工作资金保障 | 第48-49页 |
·其他相关机构的协调配合 | 第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附录 | 第50-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