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7-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和选题之意义 | 第7页 |
二、研究缘起 | 第7-8页 |
三、研究综述及研究假设 | 第8-10页 |
四、本文的主要观点 | 第10-11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六、国外已有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当前来沪青少年所遭遇的社会排斥 | 第13-22页 |
第一节 运用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犯罪预防的缘由 | 第13-14页 |
第二节 闵行区来沪青少年生存生活实际状况 | 第14-15页 |
一、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基本分析 | 第14-15页 |
二、社会排斥的分类 | 第15页 |
第三节 六大类社会排斥的主要情况 | 第15-21页 |
一、社会福利排斥 | 第16页 |
二、观念排斥 | 第16-17页 |
三、社会关系排斥 | 第17-18页 |
四、社区排斥 | 第18-19页 |
五、休闲排斥 | 第19-20页 |
六、认同排斥 | 第20-21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来沪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理论探讨 | 第22-27页 |
第一节 对来沪青少年犯罪易感倾向概念的提出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对来沪青少年犯罪易感倾向形成的前提性分析 | 第23页 |
第三节 关于来沪青少年犯罪易感倾向的理论分析 | 第23-26页 |
一、人格发展理论视角下来沪青少年犯罪的内在心理结构探析 | 第23-25页 |
二、亚文化理论视角下来沪青少年犯罪的外在行为模式探析 | 第25-26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闵行区来沪青少年犯罪特征的调查分析 | 第27-34页 |
第一节 来沪青少年犯罪的现实情况 | 第27页 |
第二节 闵行区来沪青少年犯罪特征的调查分析 | 第27-31页 |
一、个性心理特征 | 第27-29页 |
二、犯罪特征 | 第29-31页 |
第三节 闵行区来沪青少年的犯罪原因 | 第31-33页 |
一、教育政策的不完善 | 第31页 |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 | 第31页 |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 | 第31-32页 |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32页 |
五、自身心理的因素 | 第32页 |
六、社会管理能力的弱化 | 第32-33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闵行区来沪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对策与建议 | 第34-51页 |
第一节 闵行区预防来沪青少年犯罪工作的具体实践 | 第34-39页 |
第二节 建立和完善社会支持网络 | 第39-43页 |
一、社会支持网络的概念和由来 | 第40页 |
二、法律、政策支持 | 第40-42页 |
三、社会力量支持系统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加强来沪青少年群体的社区社会工作 | 第43-46页 |
一、加强针对来沪青少年家庭的社会工作 | 第44-45页 |
二、加强学校社会工作力度 | 第45页 |
三、加强社区社会工作 | 第45-46页 |
第四节 社区矫正—完善当前罪错来沪青少年犯罪执行制度的优先选择 | 第46-49页 |
一、能够避免罪错青少年过早贴上犯罪的“标签” | 第48-49页 |
二、对罪错青少年实行社区矫正是刑罚谦抑性和刑罚人道化的要求 | 第49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结束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