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接触面参数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接触面参数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螺栓联接结构的接触刚度 | 第15-32页 |
·固体表面形貌及其两表面接触的相互作用 | 第15-17页 |
·固体表面形貌 | 第15-16页 |
·两粗糙表面接触时的相互作用 | 第16-17页 |
·粗糙接触平面的经典模型 | 第17-21页 |
·粗糙表面的G-W 模型 | 第17-19页 |
·赫兹弹性接触理论 | 第19-20页 |
·粗糙面接触分形模型 | 第20-21页 |
·接触面的接触刚度模型 | 第21-32页 |
·接触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 | 第21-27页 |
·接触面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 | 第27-32页 |
第3章 接触面参数识别方法研究 | 第32-43页 |
·接触面参数模态分析理论 | 第32-36页 |
·模态分析理论概述 | 第32-33页 |
·实验模态分析系统 | 第33页 |
·单自由度有阻尼系统频响特性 | 第33-36页 |
·接触结构动力学模型 | 第36-40页 |
·接触结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6-39页 |
·吉村允孝法 | 第39-40页 |
·接触面的等效动力学参数识别 | 第40-43页 |
第4章 “L”形实验件实验模态分析与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43-59页 |
·螺栓联接结构受力分析和预紧力处理 | 第43-46页 |
·螺栓联接结构受力分析 | 第43-44页 |
·预紧力的处理 | 第44-46页 |
·实验件和实验系统 | 第46-49页 |
·“L”形实验件设计 | 第46-47页 |
·实验系统介绍 | 第47-48页 |
·实验模型建立与实验参数设置 | 第48-49页 |
·实验模态分析 | 第49-52页 |
·“L”形实验件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52-59页 |
·“L”形实验件有限元分析建模 | 第53页 |
·“L”形实验件接触刚度识别 | 第53-55页 |
·法向接触刚度对结构模态的影响 | 第55-57页 |
·未考虑接触刚度特性的情况 | 第57-59页 |
第5章 圆筒实验件实验模态分析与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59-69页 |
·实验件和实验系统 | 第59-61页 |
·圆筒实验件设计 | 第59页 |
·实验系统介绍 | 第59-60页 |
·实验模型建立与实验参数设置 | 第60-61页 |
·实验模态分析 | 第61-63页 |
·粗糙度对结构固有频率的影响 | 第61-63页 |
·螺栓预紧力对结构固有频率的影响 | 第63页 |
·圆筒实验件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63-68页 |
·未考虑虑接触刚度特性的情况 | 第63-65页 |
·切向接触刚度对结构模态的影响 | 第65-66页 |
·法向接触刚度对结构模态的影响 | 第66-68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8-69页 |
第6章 螺栓联接对航空发动机机匣振动特性的影响 | 第69-74页 |
·静子机匣建模 | 第69-71页 |
·静子机匣的三维CAD 模型 | 第69-70页 |
·静子机匣的有限元模型 | 第70-71页 |
·静子机匣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71-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附录Ⅰ“L”形实验件激励点坐标 | 第76-77页 |
附录Ⅱ圆筒实验件激励点坐标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