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3页 |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基本思路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结构安排 | 第11页 |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 2. 关于创新和创新型国家的概念 | 第13-16页 |
| ·创新的概念 | 第13页 |
| ·创新型国家的概念 | 第13-16页 |
| 3. 高等院校职能的历史考察 | 第16-20页 |
| ·20世纪以前大学系统职能的主要特点 | 第16-17页 |
| ·20世纪以后大学系统职能的主要特点 | 第17-20页 |
| 4. 高等院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20-23页 |
| ·高等学校具有人力资源优势地位 | 第20页 |
| ·高等学校具有科技创新引导地位与牵引作用 | 第20-21页 |
| ·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平台 | 第21页 |
| ·高等院校为技术创新提供了高水平的知识产品 | 第21-22页 |
| ·高等院校拥有创造新理论的潜力 | 第22页 |
|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 第22-23页 |
| 5. 若干发达国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成功经验 | 第23-35页 |
| ·德国 | 第23-27页 |
| ·德国大学体系结构 | 第23-24页 |
| ·德国国家创新系统主要特征 | 第24-25页 |
| ·德国大学的R&D活动特征 | 第25页 |
| ·德国大学与其它创新主体的关系 | 第25-27页 |
| ·美国 | 第27-31页 |
| ·美国大学体系 | 第27页 |
| ·美国国家创新系统基本情况 | 第27-28页 |
| ·美国大学R&D活动特征及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28-29页 |
| ·美国大学与国家创新体系中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 | 第29-30页 |
| ·美国大学R&D活动的特征 | 第30-31页 |
| ·发达国家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成功经验 | 第31-35页 |
| ·大学是基础性科学研究的主体 | 第32页 |
| ·大学与产业界分工明确 | 第32-33页 |
| ·政府部门是经费的最主要来源 | 第33-34页 |
| ·宽容面对创新风险的观念与文化环境有利于大学进行创新 | 第34-35页 |
| 6. 我国高等院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5-43页 |
| ·中国大学体系的变革 | 第35-36页 |
| ·传统结构模式 | 第35页 |
| ·大学体系的现状 | 第35-36页 |
| ·中国大学R&D活动主要特征 | 第36-37页 |
| ·获得的国家基础研究经费偏低 | 第36页 |
| ·科研经费主要来自产业界 | 第36-37页 |
| ·R&D活动以应用研究为主 | 第37页 |
| ·中国大学科研与其他创新主体的关系 | 第37-38页 |
| ·大学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 | 第37-38页 |
| ·大学与产业界的关系 | 第38页 |
| ·我国高等院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38-43页 |
| ·基础研究经费严重不足 | 第38页 |
| ·高等院校承担着本应该由产业界承担的部分 R& D活动 | 第38-39页 |
| ·自身潜力并未得到充分开发 | 第39页 |
| ·传统国家创新系统导致重复建设和短期行为 | 第39-40页 |
| ·在创新中对生产要素的配置功能受到计划体制的限制 | 第40页 |
| ·科技经费严重不足 | 第40页 |
| ·科技队伍缺乏有效的凝聚机制 | 第40-41页 |
| ·科技资源配置分散,难以实现资源共享 | 第41页 |
| ·前沿领域的国际合作进展缓慢 | 第41页 |
| ·重大成果难以产生、难以转化 | 第41页 |
| ·缺乏创新意识 | 第41页 |
| ·学科定位不准,发展战略落后 | 第41-42页 |
| ·资金和研发环境制约着高等院校的研发实力 | 第42-43页 |
| 7. 建议与对策 | 第43-50页 |
| ·重构国家创新系统中各创新主体的关系 | 第43页 |
| ·建立多元化的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等院校体系 | 第43-44页 |
| ·正确处理高等院校直接涉足经济活动、创办并运营企业的独特现象 | 第44-45页 |
| ·培育风险资本市场 | 第45页 |
| ·大力建设催生衍生企业的环境 | 第45页 |
| ·构建和谐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 第45-46页 |
| ·培育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群 | 第46页 |
| ·优化高等院校科技人才的激励环境 | 第46-47页 |
| ·提高高等院校技术创新的自我发展能力 | 第47页 |
| ·增强政府在高等院校技术创新系统中的协调能力 | 第47-49页 |
| ·改善产业主体在技术创新系统中的市场结合能力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附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