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绪论 | 第15-26页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架构 | 第15-21页 |
1. 学术回顾与论文选题 | 第15-18页 |
2. 运用的史料 | 第18-19页 |
3. 研究内容与行文结构 | 第19-20页 |
4.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第20-21页 |
二、近代青岛的社会生态背景 | 第21-26页 |
1. 地理与社会环境 | 第21-24页 |
2. 青岛设防建制与德国占领青岛 | 第24-26页 |
第一章 德国“模范殖民地”与军事商业中心 | 第26-38页 |
一、“模范殖民地” | 第26-33页 |
1. “胶澳租借地”与“模范殖民地” | 第26-30页 |
2. 所谓“模范殖民地”的评价问题 | 第30-33页 |
二、军事与商业中心 | 第33-38页 |
1. 军事中心 | 第33-35页 |
2. 商业中心 | 第35-38页 |
第二章 殖民化的城市管理制度 | 第38-73页 |
一、德式军事殖民体系的确立 | 第38-42页 |
1. 军事殖民体系的特征 | 第38-40页 |
2. 军事防御体系的建筑 | 第40-42页 |
二、高度自治的城市管理制度 | 第42-48页 |
1. 有效的城市自治管理模式 | 第43-46页 |
2. 法律化、制度化的城市管理 | 第46-48页 |
三、胶州土地法规与税制的创立与实施 | 第48-62页 |
1. 胶州土地法规的创立 | 第48-56页 |
2. 胶州土地法规的实施 | 第56-58页 |
3. 土地赋税政策的杠杆作用 | 第58-62页 |
四、贸易政策与“独立文化政策” | 第62-73页 |
1. 种族歧视与贸易政策 | 第62-68页 |
2. “独立文化政策” | 第68-70页 |
3. “文化引导贸易”的殖民战略 | 第70-73页 |
第三章 港、路一体的自由港经济体系 | 第73-97页 |
一、港口与铁路的兴建 | 第73-77页 |
1. 港口建设 | 第73-75页 |
2. 铁路建设 | 第75-77页 |
二、港、路一体的自由港区经济建设 | 第77-97页 |
1. 自由港区经济体系的构建 | 第77-81页 |
2. 商业的繁荣与发展 | 第81-89页 |
3. 基础工业的兴建与发展 | 第89-93页 |
4. 城市与腹地的形成 | 第93-97页 |
第四章 近代化城市与城市文化 | 第97-130页 |
一、近代化城市建设 | 第97-108页 |
1. 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 | 第97-99页 |
2. 高起点、高标准与高投入的城市建设 | 第99-104页 |
3. 绿化环保、公益事业与效率化城市发展 | 第104-108页 |
二、科学技术的传播与现代化的启动 | 第108-115页 |
1. 现代科技文化的传播 | 第109-111页 |
2. 现代化的启动与“传导性巨变” | 第111-115页 |
三、商业城市文化的形成与构建 | 第115-130页 |
1. 殖民地商业城市文化的形成 | 第115-118页 |
2. 民族商业文化传统的传承 | 第118-122页 |
3. 中德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 | 第122-130页 |
第五章 青岛城市兴起与发展特征 | 第130-147页 |
一、城市兴起特征 | 第130-137页 |
1. 突变性与灾变性 | 第130-131页 |
2. 输入性与外源性 | 第131-137页 |
二、城市发展特征 | 第137-147页 |
1. 殖民性与民族性 | 第137-140页 |
2. 现代与传统 | 第140-143页 |
3. 欧化与本土化 | 第143-147页 |
结语 青岛城市发展的道路 | 第147-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8页 |
学习期间发表的主要著述 | 第188-189页 |
后记 | 第189-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