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研究
| 致谢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7-19页 |
| ·述评 | 第19页 |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0-23页 |
|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2页 |
| ·可能创新点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王东沟流域概况 | 第23-28页 |
| ·自然概况 | 第23-26页 |
| ·地理位置 | 第23页 |
| ·地形与土地资源 | 第23-24页 |
| ·土壤侵蚀特征 | 第24-25页 |
| ·土壤 | 第25页 |
| ·气象水文 | 第25-26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6-28页 |
| ·农业土地利用 | 第26页 |
| ·农业产业结构 | 第26-27页 |
| ·农民经济收入变化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阶段的划分 | 第28-39页 |
|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历程回顾 | 第28-29页 |
|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的聚类分析 | 第29-33页 |
| ·聚类方法 | 第29-32页 |
| ·聚类结果 | 第32-33页 |
|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各阶段特征 | 第33-38页 |
| ·三个阶段总体特征 | 第33-34页 |
| ·农业土地利用变化 | 第34-35页 |
| ·农业产业结构变化 | 第35-37页 |
| ·农民生活状况变化 | 第37-38页 |
| ·各阶段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互动关系 | 第38-39页 |
| ·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基础 | 第38页 |
|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不断复杂化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各个演变阶段驱动因素分析 | 第39-46页 |
|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的驱动因素的研究方法 | 第39-41页 |
| ·通径分析方法 | 第39页 |
| ·决策系数 | 第39-41页 |
|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驱动因素的确定 | 第41-44页 |
| ·农业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的主要驱动因素分析 | 第41-42页 |
| ·不同阶段主要驱动因素分析 | 第42-44页 |
|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的驱动机制分析 | 第44-46页 |
|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的基础 | 第44页 |
| ·经济需求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的驱动力 | 第44-45页 |
| ·政府政策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的制动力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各个演变阶段农户经济分析 | 第46-54页 |
| ·不同发展阶段农户收入变化情况 | 第46-49页 |
| ·农户经营方式变化 | 第49-52页 |
| ·物质投入变化 | 第49-50页 |
| ·集约化程度 | 第50-51页 |
| ·农户经营行为转变 | 第51-52页 |
| ·农户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 第52-54页 |
| ·“果- 农”型 | 第52页 |
| ·“果、农- 畜”型 | 第52-53页 |
| ·“果、农- 副”型 | 第53-54页 |
| 第六章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良性互动策略 | 第54-62页 |
| ·王东沟流域持续发展战略定位 | 第54-55页 |
| ·战略目标 | 第54页 |
| ·战略重点 | 第54-55页 |
| ·战略模式 | 第55页 |
|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未来变动趋势预测 | 第55-58页 |
| ·灰色系统GM ( 1,1 )预测模型 | 第55-56页 |
| ·各土地类型GM ( 1,1) 模型及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 ·产业结构发展预测 | 第58页 |
| ·发展机遇与挑战 | 第58-60页 |
|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机遇 | 第58-59页 |
|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 第59-60页 |
| ·政策与建议 | 第60-62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2-65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讨论 | 第63-65页 |
| ·启示 | 第63-64页 |
|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 个人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