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3页 |
| ·立题背景 | 第16-22页 |
| ·刺槐在黄土高原的分布 | 第17-18页 |
| ·人工植被和天然植被的概念 | 第18-19页 |
| ·人工植被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 | 第19-20页 |
| ·人工植被在结构和功能上远逊天然植被 | 第20-21页 |
| ·促进人工植被的天然化发育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 第21-22页 |
| ·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22-28页 |
| ·国外恢复生态学研究概况 | 第22-24页 |
| ·我国恢复生态学研究概况 | 第24页 |
| ·植被恢复技术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 ·国内外刺槐林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28-33页 |
| ·研究目标 | 第28页 |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9页 |
|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 ·技术路线 | 第30页 |
| ·试验方案 | 第30-33页 |
| 第二章 黄土高原刺槐林土壤水分特征 | 第33-43页 |
|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 ·样地选择 | 第33页 |
| ·样地土壤水分调查 | 第33-34页 |
| ·数据计算及处理 | 第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 ·刺槐林土壤水分的区域变化 | 第34-35页 |
| ·林龄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 第35-38页 |
| ·安塞刺槐林地土壤水分的恢复 | 第38-40页 |
| ·土壤水分条件与刺槐生长 | 第40-41页 |
| ·小结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黄土高原刺槐的生长特征 | 第43-52页 |
| ·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 ·样地调查 | 第43页 |
| ·解析木 | 第43-44页 |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4-50页 |
| ·刺槐的高生长 | 第44-45页 |
| ·刺槐的胸径生长 | 第45-48页 |
| ·刺槐的材积生长 | 第48-50页 |
| ·刺槐生长与降水的关系 | 第50页 |
| ·小结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黄土高原刺槐林地土壤养分特征 | 第52-62页 |
| ·研究方法 | 第52-53页 |
| ·土壤物理性质 | 第52-53页 |
| ·土壤化学性质 | 第5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3-60页 |
| ·调查地域的土壤物理性质 | 第53-55页 |
| ·刺槐林地土壤养分 | 第55-60页 |
| ·小结 | 第60-62页 |
| 第五章 刺槐林下植被的群落学特征 | 第62-87页 |
| ·研究方法 | 第62-64页 |
| ·样地调查 | 第62-63页 |
| ·物种重要值计算 | 第63页 |
| ·物种多样性计算 | 第63-64页 |
| ·群落相似度计算 | 第64页 |
| ·结果及分析 | 第64-86页 |
| ·刺槐林下植被群落物种组成 | 第64-68页 |
| ·刺槐林下植物的科属分布 | 第68-69页 |
| ·林下植被种群生态位 | 第69-73页 |
| ·林下植被的水分生态类型和生活型谱 | 第73-75页 |
| ·林下植被生物量特征 | 第75-76页 |
| ·刺槐林下植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 第76-79页 |
| ·林下植被群落相似性 | 第79-80页 |
| ·林下植物群落生态梯度的数量分析 | 第80-86页 |
| ·小结 | 第86-87页 |
| 第六章 刺槐及林下植物的功能性状 | 第87-97页 |
| ·研究方法 | 第87-89页 |
| ·比叶面积(SLA,specific leaf area) | 第88页 |
| ·叶的大小(LS,leaf size,individual leaf area) | 第88页 |
| ·叶干物质含量(LDMC,leaf dry matter content) | 第88页 |
| ·叶片N、P、K 含量(LNC、 LPC and LKC) | 第88页 |
| ·茎比密度(SSD) | 第88-89页 |
| ·嫩枝干物质含量(TDMC,twig dry matter content) | 第89页 |
| ·生长型(LF,life form) | 第89页 |
| ·植株高度(PLH,plant height) | 第89页 |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89-96页 |
| ·黄土高原刺槐的功能性状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 第89-93页 |
| ·铁杆蒿的功能性状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 第93-96页 |
| ·小结 | 第96-97页 |
| 第七章 黄土高原刺槐林生态系统天然化程度评价 | 第97-108页 |
| ·研究方法 | 第98-101页 |
| ·选择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98页 |
| ·参照系的确定 | 第98-99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 第99-100页 |
| ·物种 CAN 值和群落所处的演替阶段的确定 | 第100-10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6页 |
| ·评价指标量化与权重确定 | 第101-103页 |
| ·植被天然化程度指数 | 第103-104页 |
| ·CI 值与 VNI 评价结果比较 | 第104-105页 |
| ·天然化程度指数与环境的关系 | 第105-106页 |
| ·人工植被天然化关键技术 | 第106-107页 |
| ·物种选择 | 第106页 |
| ·造林技术 | 第106页 |
| ·管理技术 | 第106-107页 |
| ·小结 | 第107-108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2-125页 |
| 附录:植物名录 | 第125-128页 |
| 作者简介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