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沟壑区城郊农村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 ·LUCC 与景观生态效应研究 | 第15-17页 |
| ·LUCC 与生态服务功能效应研究 | 第17-18页 |
| ·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 第18-19页 |
| ·存在主要问题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1-25页 |
|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 第21页 |
|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响应分析 | 第21页 |
| ·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响应分析 | 第21-22页 |
|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数据获取总体介绍 | 第22页 |
| ·社会经济数据的获取 | 第22-24页 |
| ·分析方法 | 第24页 |
|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5-30页 |
| ·地理位置 | 第25页 |
| ·自然条件分析 | 第25-27页 |
| ·地形地貌条件 | 第25页 |
| ·气候条件 | 第25-26页 |
| ·土壤与植被 | 第26-27页 |
| ·水土流失 | 第27页 |
| ·人口及劳动力状况 | 第27-28页 |
| ·社会经济状况分析 | 第28-29页 |
|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 第30-40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 ·数据获取 | 第30页 |
|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指标 | 第30-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 ·赵庄村土地利用总体变化分析 | 第32-33页 |
|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 | 第33-34页 |
| ·赵庄村土地利用动态度及趋势状态分析 | 第34-36页 |
| ·赵庄村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分析 | 第36-37页 |
| ·赵庄村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37-38页 |
| ·小结 | 第38-40页 |
| 第五章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响应分析 | 第40-47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 ·景观类型的划分 | 第40-41页 |
| ·景观格局分析数据的获取 | 第41页 |
| ·景观格局分析指标的选取 | 第41-4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 ·景观基本特征指数分析 | 第42-43页 |
| ·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分析 | 第43-44页 |
| ·农民经济收入变化分析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47页 |
| 第六章 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响应分析 | 第47-54页 |
| ·引言 | 第47页 |
| ·研究方法 | 第47-49页 |
| ·土地利用数据的获取 | 第47页 |
|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 | 第47-49页 |
| ·敏感性分析方法 | 第4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 ·赵庄村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49-50页 |
| ·赵庄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析 | 第50-51页 |
| ·生态服务敏感性分析 | 第51-52页 |
|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4-58页 |
| ·研究结果 | 第54-56页 |
|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 第54-55页 |
|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响应分析 | 第55页 |
| ·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分析 | 第55-56页 |
| ·土地利用变化整体生态效应分析 | 第56页 |
| ·讨论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 个人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