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4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9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一) 国内外校服问题研究述评 | 第9-14页 |
(二) 服饰社会性功能相关研究述评 | 第14-16页 |
(三) 国内外身份建构与自我身份认同的相关社会学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四、核心概念 | 第21-24页 |
(一) 校服 | 第21页 |
(二) 身体 | 第21页 |
(三) 身份 | 第21页 |
(四) 自我身份认同 | 第21-24页 |
第二章 教育制度下的校服入场 | 第24-30页 |
一、官方文本中的校服 | 第24-25页 |
(一) 原国家教委对于校服的规定 | 第24页 |
(二) 北京市教委关于校服的文件 | 第24-25页 |
(三) 从中央到地方校服规定的变化 | 第25页 |
二、80年代以来国内中小学校服变革的记忆 | 第25-27页 |
三、当前学校场域中关于校服的多重规定 | 第27-30页 |
(一) 以文本呈现的规定 | 第27-28页 |
(二) 以图像呈现的规定 | 第28-29页 |
(三) 以话语形式呈现的规定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女孩儿"身份的消解 | 第30-39页 |
一、三重身份的含义 | 第30-31页 |
二、身份的隐退和意识的显现 | 第31-33页 |
(一) "女孩儿"身份隐退的景观 | 第31-32页 |
(二) "女孩儿"意识显现的景观 | 第32-33页 |
三、"女孩儿"所遭遇的规训 | 第33-39页 |
(一) "连棉背心都统一了":不断升级的身体规训 | 第34页 |
(二) "男不男,女不女":充满矛盾的心灵规训 | 第34-39页 |
第四章 "少年"身份的简化 | 第39-47页 |
一、身份的单一化和意识的多元化 | 第39-43页 |
(一) 身份单一化的景观 | 第39-40页 |
(二) 意识多元化的景观 | 第40-43页 |
二、"少年"身份所遭遇的规训 | 第43-47页 |
(一) "让你把棉袄反过来穿":学校对一致性的追求 | 第43-44页 |
(二) "不是代表你自己":身体集体化的心灵规训 | 第44-47页 |
第五章 "学生"身份的维护 | 第47-55页 |
一、身份的维护与意识的个性化 | 第47-51页 |
(一) 身份维护的景观 | 第47-49页 |
(二) 意识个性化的景观 | 第49-51页 |
二、"学生"身份所遭遇的规训 | 第51-55页 |
(一) "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儿":空间与时间的安排 | 第51页 |
(二) "就怕学生太有个性":心灵集体化的追求 | 第51-55页 |
第六章 校服背后的权力博弈 | 第55-68页 |
一、三重身份背后的权力博弈 | 第55-62页 |
(一) 学校管理者的权力与策略 | 第56-59页 |
(二) 班主任的两难境地 | 第59-60页 |
(三) 学生的选择与抗争 | 第60-62页 |
二、反抗行为背后的重新审视 | 第62-67页 |
(一) 自我与身份之间的矛盾 | 第62-64页 |
(二) 行动与结构之间的矛盾 | 第64页 |
(三) 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 第64-67页 |
三、结语 | 第67-68页 |
第七章 对于本研究的反思 | 第68-70页 |
一、对于研究问题的反思 | 第68页 |
二、对于研究方法的反思 | 第68-69页 |
三、对于研究结果的反思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 第74-87页 |
附录1:《北京市中学生守则》 | 第74页 |
附录2:《北京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 第74-76页 |
附录3:《北京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 | 第76-77页 |
附录4: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文件 | 第77-78页 |
附录5: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文件 | 第78-80页 |
附录6:北京市学生装中心文件 | 第80-83页 |
附录7:访谈提纲 | 第83-85页 |
附录8:调查问卷 | 第85-87页 |
后记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