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0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一、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 第10-11页 |
二、数学计量模型与模糊判断相结合 | 第11页 |
第四节 写作内容及写作思路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管理类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2-20页 |
第一节 管理类知识型员工的含义及特点 | 第12-13页 |
一、管理类知识型员工的含义 | 第12页 |
二、管理类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绩效、绩效考核、绩效评价和绩效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 第13-14页 |
第三节 主要绩效管理方法介绍及评价 | 第14-20页 |
一、基于比较的绩效管理法 | 第14-15页 |
二、基于员工特质的绩效管理方法 | 第15-16页 |
三、基于员工行为的绩效管理方法 | 第16-17页 |
四、基于工作结果的绩效管理方法 | 第17-19页 |
五、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管理类知识型员工绩效考评主体的选择 | 第20-27页 |
第一节 管理类知识型员工绩效考评主体的选择范围 | 第20-22页 |
一、上级直接主管 | 第20-21页 |
二、同级评价 | 第21页 |
三、下级评价 | 第21页 |
四、客户评价 | 第21-22页 |
五、自我评价 | 第22页 |
第二节 绩效考评主体的选择原则与影响因素 | 第22-25页 |
一、管理类知识型员工绩效考评主体的选择原则 | 第22-23页 |
二、影响管理类知识型员工绩效考评主体选择的因素 | 第23-25页 |
第三节 管理类知识型员工绩效考评主体权重的确定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管理类知识型员工绩效考评指标的确定 | 第27-36页 |
第一节 管理类知识型员工绩效指标的来源 | 第27-29页 |
一、工作分析提取法 | 第27-28页 |
二、战略分解法 | 第28页 |
三、超越工作分析法和战略分解法 | 第28-29页 |
第二节 管理类知识型员工考评指标的选择原则 | 第29-31页 |
一、传统绩效考评指标的选择原则 | 第29-30页 |
二、管理类知识型员工绩效指标选择的原则 | 第30-31页 |
第三节 绩效标准的确定 | 第31-32页 |
第四节 管理类知识型员工绩效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2-36页 |
一、管理类知识型员工指标权重设定的意义和原则 | 第32页 |
二、管理类知识型员工指标权重设定的方法 | 第32-36页 |
第四章 对管理类知识型员工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 | 第36-42页 |
第一节 薪酬方面 | 第36-39页 |
一、高层管理类知识型员工 | 第36-37页 |
二、中低层管理类知识型员工 | 第37-39页 |
第二节 职位变动方面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培训开发方面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应用研究——YYZY | 第42-54页 |
第一节 公司简介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当前绩效管理中的问题 | 第43-44页 |
一、绩效考评主题单一 | 第43页 |
二、绩效指标缺乏 | 第43页 |
三、绩效标准模糊 | 第43-44页 |
四、绩效目标不切实际 | 第44页 |
五、绩效考评结果使用不当 | 第44页 |
第三节 解决方案 | 第44-52页 |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措施 | 第44-46页 |
二、绩效评价指标多元化措施 | 第46-49页 |
三、明确绩效评价标准 | 第49-50页 |
四、确定指标权重 | 第50-51页 |
五、多角度运用绩效考评结果 | 第51-52页 |
第四节 措施评析 | 第52-54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