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问题的哲学追问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导言 | 第12-21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2-15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三、研究方法及论文架构 | 第18-20页 |
四、论文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 第20-21页 |
第一章 公开的内涵、外延与边界 | 第21-49页 |
一、公开的内涵 | 第21-32页 |
(一) 词源学考察 | 第21-23页 |
(二) 公开的定义 | 第23-27页 |
(三) 公开与相关范畴的比较 | 第27-32页 |
二、公开的外延 | 第32-40页 |
(一) 公开的范围 | 第32-33页 |
(二) 公开的类型 | 第33-37页 |
(三) 公开的一般特征 | 第37-40页 |
三、公开的边界 | 第40-49页 |
(一) 边界的概念 | 第40-41页 |
(二) 公开的边界 | 第41-43页 |
(三) 公开边界的科学证明 | 第43-49页 |
第二章 公开的根据、条件与生成 | 第49-70页 |
一、公开的根据 | 第49-58页 |
(一) 信息不对称性的客观存在必然要求公开 | 第50-53页 |
(二) 公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53-56页 |
(三) 公开是现实的个人实现其社会存在的客观要求 | 第56-58页 |
二、公开的条件 | 第58-63页 |
(一) 一定的社会关系是公开的基本前提 | 第58-59页 |
(二) 生产力的发展是公开的根本基础 | 第59-60页 |
(三) 制度是公开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 第60-62页 |
(四) 人的主体性意识是公开的主观条件 | 第62-63页 |
三、公开的生成 | 第63-70页 |
(一) 公开是其根据与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 第63-66页 |
(二) 公开的生成路径 | 第66-68页 |
(三) 公开生成的辩证法 | 第68-70页 |
第三章 公开的结构、功能与动态 | 第70-100页 |
一、公开的结构 | 第70-88页 |
(一) 公开的主体与客体 | 第70-74页 |
(二) 公开的内容与形式 | 第74-76页 |
(三) 公开的目的与手段 | 第76-84页 |
(四) 公开的过程与结果 | 第84-86页 |
(五) 公开的存在与意识 | 第86-88页 |
二、公开的功能 | 第88-94页 |
(一) 公开促进人类交往的实现及其进步 | 第88-90页 |
(二) 公开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90-92页 |
(三) 公开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 第92-94页 |
三、公开的动态 | 第94-100页 |
(一) 公开自身的动态呈现 | 第95-96页 |
(二) 公开在历史中的动态呈现 | 第96-97页 |
(三) 公开的制度化演进 | 第97-100页 |
第四章 公开的现实观照:全球化、民主化与中国化 | 第100-121页 |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开 | 第100-106页 |
(一) 公开是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条件 | 第100-102页 |
(二) 世界历史的新阶段——全球化 | 第102-104页 |
(三) 公开是全球化形成的重要条件 | 第104-106页 |
二、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公开问题 | 第106-110页 |
(一) 公开是政治民主化的内在规定 | 第107-108页 |
(二) 公开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 | 第108-109页 |
(三) 公开推进政治民主化的进步 | 第109-110页 |
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推进公开化的四维路径 | 第110-121页 |
(一) 树立科学的公开理念 | 第111-112页 |
(二) 确立正确的公开原则 | 第112-115页 |
(三) 建立完善的公开制度 | 第115-117页 |
(四) 构建科学的公开机制 | 第117-121页 |
结束语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8页 |
后记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