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导论 | 第13-26页 |
一、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13-15页 |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5-20页 |
(一) 学术意义 | 第15-17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7-20页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一) 实证分析法 | 第20-21页 |
(二) 社会阶层分析法 | 第21-23页 |
(三) 政治系统分析法 | 第23页 |
(四) 比较分析法 | 第23-24页 |
四、本文的理论基石 | 第24-26页 |
(一) 人权理论 | 第24页 |
(二) 人民主权理论 | 第24-25页 |
(三) 公民理论 | 第25-26页 |
第一章 救济权基础理论研究 | 第26-56页 |
一、救济权的界定 | 第26-34页 |
(一) 救济权概念的多重表述 | 第26-28页 |
(二) 救济权的词源考察及权威观点 | 第28-30页 |
(三) “救济”的内涵确定 | 第30-32页 |
(四) 救济权的界定 | 第32-34页 |
二、救济权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34-39页 |
(一) 救济权与福利权、社会保障权 | 第34-36页 |
(二) 救济权与社会权 | 第36-37页 |
(三) 救济权与请求权 | 第37-38页 |
(四) 救济权与救助权 | 第38-39页 |
三、救济权的权利属性分析 | 第39-48页 |
(一) 消极权利还是积极权利 | 第39-41页 |
(二) 道德权利还是法律权利 | 第41-42页 |
(三) 是否为宪法应予明确的公民基本权利 | 第42-46页 |
(四) 是否具有可诉性 | 第46-48页 |
四、救济权的价值分析 | 第48-56页 |
(一) 救济权对主体独立性的保障 | 第48-51页 |
(二) 救济权对主体权利的受损补救 | 第51-54页 |
(三) 救济权对主体生存安全和生活质量的保障 | 第54-56页 |
第二章 程序性救济权的实现模式 | 第56-85页 |
一、自力救济模式 | 第57-64页 |
(一) 复仇 | 第58-59页 |
(二) 决斗 | 第59-60页 |
(三) 和解 | 第60-61页 |
(四) 自决 | 第61-62页 |
(五) 自卫 | 第62页 |
(六) 自损 | 第62-63页 |
(七) 回避 | 第63-64页 |
二、法律救济模式 | 第64-78页 |
(一) 司法救济 | 第64-66页 |
(二) 宪法救济 | 第66-68页 |
(三) 行政救济 | 第68-73页 |
(四) 立法救济 | 第73-75页 |
(五) 国家赔偿救济 | 第75-78页 |
三、政治救济模式 | 第78-81页 |
(一) 集会、游行、示威和抗议 | 第78页 |
(二) 信访 | 第78-79页 |
(三) 赦免 | 第79-81页 |
四、社会救济模式 | 第81-85页 |
(一) 调解 | 第81-83页 |
(二) 仲裁 | 第83-85页 |
第三章 物质性救济权的实现模式 | 第85-101页 |
一、自力救济模式 | 第85-87页 |
(一) 个人的自救 | 第85页 |
(二) 家庭成员的扶助 | 第85-86页 |
(三) 穷人组织的自救 | 第86-87页 |
二、法律救济模式 | 第87-96页 |
(一) 立法救济 | 第87-88页 |
(二) 行政救济 | 第88-89页 |
(三) 司法救济 | 第89-96页 |
三、政治救济模式 | 第96-98页 |
(一) 以政策来规范救济行为 | 第97页 |
(二) 非制度化的作为政治性任务的济困活动 | 第97页 |
(三) 扶贫工作的开展 | 第97-98页 |
四、社会救济模式 | 第98-101页 |
(一) 非政府组织的救济 | 第98-99页 |
(二) 社会互助 | 第99-101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救济权实现的制度考察 | 第101-140页 |
一、正当性考察:救济权在法律文本和政策中的的制度性依据 | 第101-106页 |
(一) 救济权的“一只脚”仍在宪法门外 | 第101-104页 |
(二) 程序性救济法律比较全面,物质性救济法律相对欠缺 | 第104-106页 |
二、完整性考察:救济权实现的多渠道拓展 | 第106-124页 |
(一) 司法救济作为核心权利救济机制正在确立 | 第106-108页 |
(二) 行政救济作为主要救济形式运用广泛 | 第108-112页 |
(三) 新的救济渠道的拓展 | 第112-117页 |
(四) 政治救济之于权利救济的“尚方宝剑”意义依然延续 | 第117-119页 |
(五) 社会救济的补充性作用日渐突出 | 第119-124页 |
三、有效性考察:救济权实现的制度功能是否充分发挥 | 第124-131页 |
(一) 司法救济的有效性考察 | 第124-127页 |
(二) 行政救济的有效性考察 | 第127-129页 |
(三) 社会救济的有效性考察 | 第129-131页 |
四、协调性考察:责任主体的配合和相关机制的衔接情况 | 第131-140页 |
(一) 程序性救济权实现制度的协调性考察:以信访救济与司法救济的关系为视角 | 第131-134页 |
(二) 物质性救济权实现制度的协调性考察:以行政机关内部及其与其他主体的配合为视角 | 第134-140页 |
第五章 当代中国救济权实现的制度完善 | 第140-172页 |
一、制度完善的基点:将救济权作为法律权利 | 第140-144页 |
(一) 司法救济权入宪 | 第141-142页 |
(二) 物质性救济权是法律权利应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 | 第142-144页 |
二、制度完善的核心内容:为物质性救济权立法 | 第144-161页 |
(一) 立法模式 | 第144-147页 |
(二) 立法理念 | 第147-149页 |
(三) 立法内容 | 第149-161页 |
三、制度完善的关键:完善司法救济制度 | 第161-172页 |
(一) 完善司法救济制度的根本:司法独立 | 第162-163页 |
(二) 完善司法救济制度的目标:司法公正 | 第163-164页 |
(三) 完善司法救济制度的核心:方便诉讼 | 第164-168页 |
(四) 完善司法救济制度的补充:纳入司法上访 | 第168页 |
(五) 余论:树立适度而必要的司法救济观 | 第168-172页 |
结论 | 第172-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83页 |
后记 | 第183-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