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9页 |
·学校教育领域内教师培训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企业培训的评价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学校教育领域内教师培训与企业培训的比较分析 | 第18-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提高培训方案整体决策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 第19页 |
·培训过程中的诊断 | 第19页 |
·培训效果的价值判断 | 第19页 |
·培训方案制定的引导性 | 第19-20页 |
·加强师资培训的管理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历史文献法 | 第20页 |
·调查法 | 第20页 |
·两两比较法 | 第20-21页 |
第2章 中职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 第21-32页 |
·概念界定及研究整体框架 | 第21-23页 |
·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研究整体框架 | 第22-23页 |
·中职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 | 第23-25页 |
·客观性原则 | 第23页 |
·全面性、系统性原则 | 第23-24页 |
·有效性、针对性、先进性相统一原则 | 第24页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24页 |
·定量与定性相统一原则 | 第24-25页 |
·主要的培训评价模型 | 第25-31页 |
·柯克帕特里克(D.L.Kirkpatrick)培训效果评价模型 | 第25-27页 |
·CIPP培训评价模型 | 第27-28页 |
·考夫曼和菲利普斯五层次培训评价模型 | 第28-30页 |
·各种培训评价模型对构建职教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借鉴 | 第30-31页 |
·师资培训评价的着眼点:教师专业发展 | 第31-32页 |
第3章 中职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技术支持 | 第32-41页 |
·评价主体的选择 | 第32-33页 |
·上级评价 | 第32页 |
·培训学员评价 | 第32页 |
·培训教师评价 | 第32页 |
·培训机构自评 | 第32页 |
·培训学员的领导、同事及学生评价 | 第32-33页 |
·评价指标的确立 | 第33-34页 |
·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 | 第33页 |
·评价指标确立的一般方法 | 第33-34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方法 | 第34-36页 |
·专家咨询法 | 第34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34-35页 |
·两两比较法 | 第35-36页 |
·本文确立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 | 第36页 |
·评价标准的确立 | 第36-38页 |
·评价标准的作用 | 第36页 |
·评价标准的分类 | 第36-37页 |
·制定评价标准的考虑因素 | 第37-38页 |
·确立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技术路径 | 第38-39页 |
·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对象 | 第38页 |
·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路径 | 第38-39页 |
·培训评价方法 | 第39-41页 |
·等级评估法 | 第39页 |
·重要事件法 | 第39页 |
·情境模拟法 | 第39-40页 |
·全方位评估法 | 第40页 |
·内省法 | 第40-41页 |
第4章 以电气技术应用专业为例构建中职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第41-71页 |
·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前提 | 第41-42页 |
·培训需求分析 | 第41页 |
·明确评价目标 | 第41-42页 |
·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 | 第42-48页 |
·初步制定培训质量评价指标及各指标含义 | 第42-45页 |
·培训质量评价指标问卷调查结果 | 第45-48页 |
·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 第48-54页 |
·培训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问卷设计 | 第48页 |
·培训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调查结果 | 第48-54页 |
·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标准的确立 | 第54-56页 |
·培训准备工作中各级指标评价标准的设计 | 第54页 |
·培训实施过程中各级指标评价标准的设计 | 第54-56页 |
·培训效果各级指标评价标准的设计 | 第56页 |
·评价信息收集的方法 | 第56-57页 |
·问卷调查 | 第56-57页 |
·访谈 | 第57页 |
·理论、实践操作考核 | 第57页 |
·参考学员学习心得 | 第57页 |
·考察相关记录 | 第57页 |
·实地参观考察 | 第57页 |
·确立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第57-71页 |
第5章 中职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再评价 | 第71-78页 |
·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再评价的涵义 | 第71页 |
·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再评价的意义 | 第71页 |
·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再评价的主要内容 | 第71页 |
·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再评价 | 第71-74页 |
·评价指标体系再评价的科学性标准 | 第71-72页 |
·对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的再评价 | 第72-74页 |
·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行性再评价 | 第74-76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测性 | 第74-75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比性 | 第75页 |
·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简单易行 | 第75-76页 |
·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具有层次性及导向性 | 第76页 |
·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效性再评价 | 第76-78页 |
第6章 中职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考 | 第78-81页 |
·对师资培训质量评价目的层面的思考 | 第78页 |
·对师资培训质量评价内容层面的思考 | 第78-79页 |
·对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操作层面的思考 | 第79页 |
·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范围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 | 第85-95页 |
附录1 职教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 | 第85-87页 |
附录2 职教师资培训机构行政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 第87-88页 |
附录3 职教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 第88-91页 |
附录4 职教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第91-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