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当代社会职业倦怠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警察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国外警察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警察职业倦怠的状况 | 第10-11页 |
·警察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 第11-12页 |
·警察职业倦怠对警务行为的影响 | 第12页 |
·警察职业倦怠的预防 | 第12-14页 |
·国内警察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劳动教养工作人民警察及其职业特征 | 第15-16页 |
·劳动教养制度与劳动教养工作人民警察 | 第15-16页 |
·劳动教养工作人民警察的职业特征 | 第16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39页 |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 第18-32页 |
·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职业倦怠的发展阶段 | 第20-22页 |
·职业倦怠的理论模型 | 第22-26页 |
·职业倦怠的测量 | 第26-29页 |
·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 | 第29-32页 |
·工作压力理论综述 | 第32-39页 |
·工作压力的概念界定 | 第32-34页 |
·工作压力源的研究回顾 | 第34-35页 |
·工作压力理论 | 第35-36页 |
·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 第36-39页 |
第三章 研究构思和研究假设 | 第39-42页 |
·问题提出 | 第39-40页 |
·对劳动教养工作人民警察职业倦怠的研究 | 第39页 |
·对职业倦怠个体差异的进一步研究 | 第39-40页 |
·对工作压力影响职业倦怠的方式的研究 | 第40页 |
·研究构思 | 第40-41页 |
·研究假设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42-45页 |
·研究步骤 | 第42页 |
·研究方法 | 第42页 |
·研究对象 | 第42-43页 |
·研究工具 | 第43-44页 |
·个人基本信息调查表 | 第43页 |
·职业倦怠量表 | 第43页 |
·工作压力调查问卷 | 第43-44页 |
·数据处理 | 第44-45页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5-82页 |
·被试的人口统计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45-48页 |
·劳动教养工作人民警察职业倦怠总体情况及分析 | 第48-54页 |
·劳动教养工作人民警察职业倦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8-50页 |
·劳动教养工作人民警察职业倦怠及三维度得分均值分布的图示分析 | 第50-54页 |
·劳动教养工作人民警察职业倦怠人口统计学变量效应分析 | 第54-62页 |
·劳动教养工作人民警察工作压力总体情况及分析 | 第62-74页 |
·劳动教养工作人民警察工作压力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62-66页 |
·工作压力及七维度得分均值分布的图示分析 | 第66-74页 |
·工作压力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说明 | 第74页 |
·关于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的相关分析 | 第74-77页 |
·职业倦怠与工作的回归分析 | 第77-82页 |
·情绪耗竭维度与工作压力来源因子的回归分析 | 第77-78页 |
·讥诮态度维度与工作压力来源因子的回归分析 | 第78-79页 |
·反向低专业效能维度与工作压力来源因子的回归分析 | 第79-80页 |
·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来源因子的回归分析 | 第80-82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 | 第82-92页 |
·实证研究的基本结论 | 第82-86页 |
·劳动教养工作人民警察职业倦怠实证研究的结果讨论 | 第82-84页 |
·劳动教养工作人民警察工作压力实证研究的结果讨论 | 第84-85页 |
·劳动教养工作人民警察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相关关系的结果讨论 | 第85-86页 |
·劳动教养工作人民警察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回归分析的结果讨论 | 第86页 |
·关于劳动教养工作人民警察职业倦怠干预对策的建议 | 第86-90页 |
·优化社会环境 | 第87-88页 |
·提高管理水平 | 第88-89页 |
·进行个人调节 | 第89-90页 |
·本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90-92页 |
·研究对象之新 | 第90页 |
·研究方法之新 | 第90页 |
·样本的代表性方面 | 第90-91页 |
·问卷的适应性方面 | 第91页 |
·研究方法方面 | 第91页 |
·对人口变量研究方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附录 | 第97-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