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不同灌溉方式下民勤荒漠绿洲区棉花水氮耦合效应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一章绪论第14-31页
   ·研究背景第14页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5-23页
     ·水分对作物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第15-16页
     ·养分对作物水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第16-17页
     ·水分、养分相互作用对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率的影响第17-18页
     ·水分、养分相互作用对根系生长发育与吸收性能的影响第18-19页
     ·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氮素运移转化的研究现状第19-21页
     ·不同灌溉方式对作物的氮素吸收和利用影响研究第21-22页
     ·不同灌溉方式对棉花的生长发育、生理生态指标研究第22-23页
 参考文献第23-31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试验设计第31-44页
   ·研究内容第31-32页
     ·不同沟灌方式棉花水氮耦合效应第31页
     ·不同滴灌模式棉花水氮耦合效应第31-32页
   ·研究路线第32页
   ·试验区概况第32-33页
   ·研究方法第33-44页
     ·不同沟灌方式棉花水氮耦合效应研究第33-36页
     ·不同沟灌方式棉花的群体生理指标变化规律研究第36-37页
     ·不同沟灌方式棉花氮素吸收规律研究第37-38页
     ·不同沟灌方式棉花根区土壤水氮运移研究第38页
     ·不同滴灌模式棉花水氮耦合效应研究第38-41页
     ·不同滴灌模式棉花生长发育变化规律第41-42页
     ·不同滴灌模式棉花氮素吸收规律研究第42页
     ·不同滴灌模式棉花根区水氮运移规律研究第42-44页
第三章 不同沟灌方式棉花水氮耦合效应研究第44-55页
   ·引言第44页
   ·结果与分析第44-52页
     ·不同沟灌方式棉花产量的水氮耦合效应第44-46页
     ·不同沟灌方式棉花水分利用效率的水氮耦合效应第46-48页
     ·不同沟灌方式棉花氮素利用效率的水氮耦合效应第48-50页
     ·棉花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水氮优化方案第50-52页
   ·讨论与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第四章不同沟灌方式棉花群体生理指标的水氮耦合效应研究第55-70页
   ·引言第55页
   ·结果与分析第55-66页
     ·不同沟灌方式棉花叶片光合势变化规律第55-57页
     ·不同沟灌方式棉花生长率变化规律第57-60页
     ·不同沟灌方式棉花群体净同化率变化规律第60-62页
     ·不同沟灌方式棉花叶面积指数变化规律第62-64页
     ·不同沟灌方式对棉花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第64-65页
     ·不同沟灌方式棉花产量、生物量与群体生理指标关系第65-66页
   ·讨论与结论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0页
第五章不同沟灌方式棉花氮素吸收规律研究第70-85页
   ·引言第70页
   ·结果与分析第70-81页
     ·不同沟灌方式下棉花生物量和氮素吸收变化规律第70-74页
     ·不同沟灌方式棉花各器官生物量、氮素含量变化规律第74-78页
     ·不同沟灌方式棉花各器官氮素吸收指标变化规律第78-81页
   ·讨论及结论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5页
第六章不同沟灌方式棉花根区土壤水氮运移研究第85-99页
   ·引言第85页
   ·结果与分析第85-96页
     ·不同沟灌方式棉花根区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第85-86页
     ·不同沟灌方式棉花根区土壤硝态氮运移规律第86-91页
     ·不同沟灌方式棉花根区土壤铵态氮变化规律第91-96页
   ·讨论与结论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99页
第七章不同滴灌模式棉花水氮耦合效应研究第99-110页
   ·引言第99页
   ·结果分析第99-107页
     ·不同滴灌模式棉花产量的水氮耦合效应第99-102页
     ·不同滴灌模式棉花氮素利用效率的水氮耦合效应第102-104页
     ·不同滴灌模式棉花水分利用效率的水氮耦合效应第104-105页
     ·棉花水分与氮素优化方案第105-107页
   ·讨论与结论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0页
第八章不同滴灌模式棉花群体生长发育的水氮耦合效应研究第110-122页
   ·引言第110页
   ·结果与分析第110-118页
     ·不同滴灌模式棉花叶面积指数变化规律第110-114页
     ·不同滴灌模式下棉花生物量的水氮耦合效应第114-116页
     ·不同滴灌模式下棉花产量和品质的构成因素研究第116-118页
   ·讨论与结论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2页
第九章 不同滴灌模式棉花氮素吸收规律研究第122-132页
   ·引言第122页
   ·结果与分析第122-129页
     ·不同滴灌模式棉花氮素吸收比例变化规律第122-124页
     ·不同滴灌模式棉花器官氮素吸收规律第124-129页
   ·讨论与结论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2页
第十章 不同滴灌模式棉花根区土壤水氮运移规律第132-144页
   ·引言第132页
   ·结果与分析第132-140页
     ·不同滴灌模式棉花根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第132-136页
     ·不同滴灌模式棉花根区土壤硝态氮变化规律第136-138页
     ·不同滴灌模式棉花根区土壤铵态氮变化规律第138-140页
   ·讨论与结论第140-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44页
第十一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第144-148页
   ·主要结论第144-146页
   ·创新点第146-147页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47-148页
致谢第148-149页
作者简介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施氮量、氮源及栽培模式对小麦、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下一篇:断根对紫花苜蓿生理生态效应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