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课题来源 | 第9页 |
·研究的现状 | 第9-11页 |
·我国地铁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境外地铁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地下空间的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地下空间的特殊性 | 第11-12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研究范围和对象 | 第14-17页 |
·本文所研究的范围 | 第14页 |
·本文研究的对象 | 第14页 |
·研究对象的层次性 | 第14-17页 |
·绝大多数的中间用户——有一定地铁乘坐经验的使用者 | 第14-15页 |
·新手用户——完全没有或者有极少地铁乘坐经验的使用者 | 第15-16页 |
·专家用户——对地铁非常熟悉的使用者 | 第16-17页 |
第三章 本研究所使用的方法 | 第17-23页 |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 第17-18页 |
·定性研究 | 第17页 |
·定量研究 | 第17-18页 |
·人种志方法研究 | 第18-19页 |
·人种志、人种志方法与人类学 | 第18-19页 |
·为什么要在用户研究中采用人种志的方法 | 第19页 |
·如何利用人种志方法进行用户研究 | 第19-23页 |
·观察法 | 第19-20页 |
·访谈法 | 第20-21页 |
·实验法——眼动仪视线追踪法 | 第21-23页 |
第四章 地铁空间中使用者的行为 | 第23-29页 |
·寻路的源起及演变 | 第23页 |
·寻路的定义 | 第23-24页 |
·寻路情况 | 第24-25页 |
·常态寻路情况 | 第24页 |
·非常态寻路情况(主要考虑火灾等紧急情况)? | 第24-25页 |
·影响寻路的要素 | 第25-26页 |
·外部要素 | 第25-26页 |
·内部要素 | 第26页 |
·空间认知与寻路 | 第26-27页 |
·空间认知和寻路是相互关联的 | 第26-27页 |
·空间认知与寻路效率的不对等性 | 第27页 |
·上海地铁使用者行为分析 | 第27-29页 |
第五章 空间设计中的辅助性导向设计 | 第29-43页 |
·上海地铁空间导向所存在的问题 | 第29页 |
·假设的提出:空间可以帮助使用者对环境的认知 | 第29-30页 |
·空间设计辅助环境识别的理论基础 | 第30-33页 |
·空间认知 | 第30页 |
·空间认知的生理机制 | 第30-31页 |
·认知心理学与环境心理学 | 第31-32页 |
·空间认知能力 | 第32-33页 |
·对地铁的认知 | 第33页 |
·论证空间的导向作用 | 第33-38页 |
实验1:绘制上海地铁站点的空间地图 | 第33-36页 |
实验2:根据空间布局方式的不同来辨别站点 | 第36-38页 |
·空间设计辅助环境识别的案例及设计导则 | 第38-43页 |
·地铁周边地下空间开发在世界各大城市中的应用 | 第38-40页 |
·空间设计辅助环境识别的设计导则 | 第40-43页 |
第六章 装饰设计中的辅助性导向设计 | 第43-56页 |
·装饰导向性的发现 | 第43-44页 |
·实验4:利用装饰进行导向实验 | 第44-49页 |
·环境的认知度与装饰的导向性 | 第49-51页 |
·装饰的位置与其导向性 | 第51-53页 |
·装饰辅助环境识别的设计导则 | 第53-56页 |
第七章 光设计中的辅助性导向设计 | 第56-70页 |
·平面化的地铁站点识别 | 第56-65页 |
·实验3:眼动仪实验 | 第58页 |
·实施眼动仪实验,揭示使用者识别站点的秘密 | 第58-61页 |
·对照实验深化研究结果,结合认知理论拓展研究外延 | 第61-62页 |
·反射光(即色彩)设计辅助环境识别的案例及设计导则 | 第62-65页 |
·色彩设计辅助环境识别的案例 | 第62-63页 |
·色彩设计辅助环境识别的设计导则 | 第63-65页 |
·直射光(即灯光)设计辅助环境识别 | 第65-70页 |
·亲历光的导向作用 | 第65页 |
·实验5: 夜间寻找地铁站点入口实验 | 第65-66页 |
·光设计辅助环境识别的实例及设计导则 | 第66-70页 |
·国外实例参考 | 第66-68页 |
·光设计辅助环境识别的设计导则 | 第68-70页 |
第八章 其它辅助性的导向设计 | 第70-76页 |
·产品设计辅助环境识别 | 第70-71页 |
·材质设计辅助环境识别 | 第71-74页 |
实验5:利用材质进行导向实验 | 第72-74页 |
·听觉设计辅助环境识别 | 第74页 |
·嗅觉设计辅助环境识别 | 第74-75页 |
·记忆辅助环境识别 | 第75-76页 |
第九章 结语与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