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艺术理论论文--艺术美学论文

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

论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引论第13-27页
 一 "形式"("风格")研究及其缺陷第13-15页
 二 艺术精神:中国艺术研究的宇宙观向度第15-21页
 三 本文的主题与思路第21-27页
第一章 天地变化:宇宙观与思想背景第27-52页
 第一节 变(變)与化:文字学考释第27-32页
  一 变(變)及其相关诸字第27-28页
  二 化及其相关诸字第28-30页
  三 变与化:意义的关联与差异第30-32页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宇宙观考察第32-45页
  一 方位意识第32-33页
  二 方位中的四时观念第33-35页
  三 阴阳五行及其功能系统第35-40页
  四 月令第40-42页
  五 卦象系统第42-45页
 第三节 儒道释:变化观之异同第45-52页
  一 儒家:天、时、权与生生之德第45-48页
  二 道家:"与时俱化"与万物转形第48-49页
  三 佛禅:流变无常与寂静中的生机第49-52页
第二章 以形相禅:动物图像与变形主题第52-81页
 第一节 动物变形的主题第52-56页
  一 动物变形与原始思维、神话思维第52-54页
  二 动物变形与萨满世界观第54-55页
  三 怎样理解变形现象第55-56页
 第二节 中国文化中之动物分类系统第56-61页
  一 虫、鱼、鸟、兽第57页
  二 鳞、羽、蠃(倮)、毛、介第57-58页
  三 其它分类原则第58-59页
  四 中国文化中动物之地位第59-61页
 第三节 中国美术中的动物主题第61-81页
  一 彩陶与鱼鸟主题第61-64页
  二 红山玉龙:基于昆虫变态经验上的变形信仰第64-70页
  三 青铜礼器与"动物助手"第70-77页
  四 变形信仰与动物崇拜第77-81页
第三章 无两不化:对偶与转化第81-117页
 第一节 中国思想中的对偶观念第81-91页
  一 对立、对称与对偶第81页
  二 中国史前二元观念第81-83页
  三 《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第83-84页
  四 《道德经》:"有无相生"与"有生于无"第84-85页
  五 《庄子》:"两行"第85-86页
  六 "经纬天地曰文"第86-88页
  七 对偶与变化第88-91页
 第二节 礼器艺术中的对偶模式第91-95页
  一 夏商:神话与对偶第91-92页
  二 礼器艺术中所表现的对偶模式第92-95页
 第三节 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二龙(双蛇)母题第95-117页
  一 典籍中的二龙以及巫第95-98页
  二 伏羲女娲图像第98-100页
  三 巫师与神人图像第100-103页
  四 青铜器纹饰、《山海经图》、帛书与两蛇(龙)图像第103-112页
  五 马王堆一号墓T字形帛画再探讨第112-117页
第四章 流动之象:转化世界的隐秘力量第117-151页
 第一节 不可形式化的力量第117-127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17-118页
  二 儒家:风与气第118-120页
  三 道家:水与气第120-122页
  四 水、气、风、云:流体宇宙观第122-127页
 第二节 流动之象的艺术表达: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秦汉第127-139页
  一 新石器时代:彩陶旋涡纹第127-133页
  二 青铜器时代:云雷纹与涡纹第133-135页
  三 战国秦汉:无处不在的云气纹第135-139页
 第三节 山水画中的相关主题第139-151页
  一 白云与隐者:山水画的兴起第139-140页
  二 "欲暗不欲明":山水画中的烟霞流水第140-147页
  三 山水画、风水与流体宇宙观第147-148页
  四 云雾流水:作为山水画中的"虚"第148-151页
第五章 御虚而行:笔游"两间"与墨戏大化第151-185页
 第一节 中国艺术之宇宙本体论:虚体还是实体?第151-162页
  一 虚体与实体第151页
  二 道与可见性第151-155页
  三 "形式"第155-159页
  四 "书法用笔"第159-162页
 第二节 "知幾"与中国画的即兴表达第162-170页
  一 幾:最细小的絲线第162-163页
  二"知幾":转化、居间与万物的关联性第163-166页
  三 时幾化:中国艺术的即兴表达第166-170页
 第三节 象、居间性与"似与不似之间"第170-176页
  一 居中之象第170-172页
  二 "似与不似之间"第172-176页
 第四节 "气韵生动":流动的时间第176-185页
  一 气的观念第176-177页
  二 中间阶段第177-179页
  三 "气韵生动"第179-185页
第六章 简易不变:法的意义第185-226页
 第一节:简易:类、数、法第185-195页
  一 文字分类原则第185-187页
  二 数:分类、转化与宇宙生成第187-188页
  三 法:简易的原则第188-189页
  四 使自然成为典范:圣人(古人)的意义第189-191页
  五 数与气:模型化的宇宙与气机化的宇宙第191-195页
 第二节 中国艺术中的简易模式第195-206页
  一 "永字八法"第196-198页
  二 "墨分五彩"第198-202页
  三 皴:划破鸿蒙与一生万物第202-206页
 第三节 法:从董其昌到王原祁、石涛第206-226页
  一 董其昌:"集其大成,自出机轴"第206-211页
  二 王原祁:法的延续第211-218页
  三 石涛:无法与法的终极性第218-223页
  四 法: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辩证张力第223-226页
结语第226-231页
图片说明第231-237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37-243页
后记第243-244页

论文共2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赫尔岑与中国
下一篇:从审美假象到神圣真理--论海德格尔对席勒与黑格尔的人文主义美学思想之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