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论 | 第11-22页 |
一、不倦探索的灵魂 | 第11-15页 |
二、俄国批评视野中的赫尔岑 | 第15-18页 |
三、西方和中国对赫尔岑的研究 | 第18-20页 |
四、论文的思路和价值 | 第20-22页 |
第一章 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赫尔岑 | 第22-77页 |
第一节 赫尔岑的民粹主义思想 | 第22-35页 |
一、赫尔岑的村社思想 | 第22-31页 |
二、赫尔岑的个人自由理念 | 第31-35页 |
第二节 以思辨见长的文学活动家 | 第35-69页 |
一、赫尔岑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 | 第35-55页 |
二、赫尔岑的文学思想 | 第55-69页 |
第三节 赫尔岑的民粹主义思想在文学活动中的体现 | 第69-77页 |
一、反对资本主义 | 第69-71页 |
二、知识分子的无力感 | 第71-74页 |
三、面向人民 | 第74-77页 |
第二章 赫尔岑在中国的接受 | 第77-125页 |
第一节 二十世纪的前二十年 | 第77-86页 |
一、初识赫尔岑 | 第77-81页 |
二、金一的《赫辰传》 | 第81-83页 |
三、田汉对赫尔岑的研究 | 第83-86页 |
第二节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 | 第86-101页 |
一、深入接受赫尔岑 | 第86-90页 |
二、耿匡和楼适夷对赫尔岑的翻译 | 第90-95页 |
三、两本中国学者的俄国文学史中的赫尔岑 | 第95-98页 |
四、巴金的“赫尔岑和西欧派” | 第98-100页 |
五、接受思想家赫尔岑的两个原因 | 第100-101页 |
第三节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 | 第101-113页 |
一、关于赫尔岑的译著 | 第103-109页 |
二、中国学者对赫尔岑的研究 | 第109-113页 |
三、研究赫尔岑的视角转换 | 第113页 |
第四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 | 第113-125页 |
一、对赫尔岑民粹主义思想的研究 | 第114-116页 |
二、文学研究中的赫尔岑 | 第116-117页 |
三、关于赫尔岑的译作 | 第117-120页 |
四、新世纪的接受面貌 | 第120-125页 |
第三章 中国文学与赫尔岑的关联 | 第125-166页 |
第一节 中国文学中的民粹主义思想与赫尔岑的关联 | 第125-139页 |
一、从赫尔岑看中国文学中的民粹主义思想 | 第125-134页 |
二、联系与区别:赫尔岑的民粹主义思想与中国文学 | 第134-139页 |
第二节 巴金与赫尔岑:以《往事与随想》为纽带 | 第139-166页 |
一、巴金对《往事与随想》的接受过程 | 第139-145页 |
二、巴金译介的《家庭的戏剧》 | 第145-151页 |
三、巴金在创作上受到的影响 | 第151-166页 |
结论 | 第166-171页 |
附录一: 俄国对赫尔岑的研究著作(按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 | 第171-183页 |
附录二: 西方对赫尔岑的研究著作(按作者的姓氏字母排列) | 第183-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195页 |
后记 | 第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