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模式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7页
第一章 导言第17-25页
   ·研究背景第17-18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20页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第20-22页
     ·技术路线第20页
     ·研究方法第20-22页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第22-23页
     ·研究目标第22页
     ·研究内容第22-23页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第23-25页
第二章 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研究进展第25-39页
   ·农业污染防治演变第25-29页
     ·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概念第25-26页
     ·农业立体污染概念第26-27页
     ·概念差异第27-29页
   ·国内农业污染研究现状第29-30页
   ·国内外农业立体污染防治技术应用研究与实践第30-37页
     ·国内防治农业立体污染技术理论相关研究第30-31页
     ·国外防治农业立体污染技术理论相关研究第31-32页
     ·国内外技术应用研究现状第32-37页
   ·目前农业立体污染研究存在的问题第37-38页
     ·对农业立体污染防控的系统性认识、研究不足第37页
     ·在一体化的核心技术的研究上存在不足第37页
     ·在农业立体污染防控技术体系研究上存在不足第37-38页
     ·缺乏系统有效的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技术集成模式第38页
   ·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特征及其分(类)区第39-55页
   ·黄河流域概况第39-41页
   ·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现状第41-45页
     ·黄河污染形势日益加剧第41-42页
     ·黄河中上游农业立体污染形势日趋严峻第42-45页
   ·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源及农业立体污染链第45-48页
     ·农业立体污染源第45页
     ·农业立体污染链第45-48页
   ·目前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第48-49页
     ·缺乏必要的监测体系第48页
     ·缺乏综合配套的防治技术模式第48-49页
     ·综合防治农业污染研究滞后第49页
   ·防治中对技术体系的质和量方面的需求第49页
   ·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分区第49-54页
     ·草原区第49-50页
     ·引黄灌区第50-52页
     ·水土流失区第52-53页
     ·平原区第53-54页
   ·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技术集成理论分析第55-64页
   ·环境价值理论第55页
   ·技术价值理论第55-57页
   ·生态学理论第57-58页
     ·物质循环与再生利用原理第57页
     ·生态平衡原理第57页
     ·复合生态系统原理第57-58页
     ·相生相克原理第58页
   ·系统论第58-59页
     ·整体性原理第59页
     ·相关性原理第59页
     ·结构性原理第59页
     ·动态性原理第59页
     ·综合优化原理第59页
   ·循环经济理论第59-62页
     ·减量化(Reduce)第60-61页
     ·再利用(Reuse)第61页
     ·再循环(Recycle)第61-62页
   ·物质不灭定律第62-64页
第五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系统建模与仿真第64-88页
   ·分析方法的选择第64-65页
   ·研究方法第65-67页
     ·系统动力学第65页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特点第65-66页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程序第66页
     ·系统动力学建模软件第66-67页
   ·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的系统分析第67-79页
     ·银川平原黄河灌区农业环境基本状况第67页
     ·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流程第67-69页
     ·系统变量和指标的确定第69页
     ·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系统边界的确定第69页
     ·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系统子系统分析第69-76页
     ·仿真模型的建立与有效性检验第76-79页
     ·灵敏度分析第79页
   ·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系统在不同技术模式下的动态模拟第79-88页
     ·技术模式的确定第79-81页
     ·水体系统五种技术模式的对比分析第81页
     ·土壤系统五种技术模式的对比分析第81-82页
     ·大气系统五种技术模式的对比分析第82-83页
     ·生物系统五种技术模式的对比分析第83-84页
     ·基于仿真结果的技术模式的筛选第84-88页
第六章 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分区模式探究第88-109页
   ·建立综合防治技术分区模式的总体思路第88-89页
     ·综合治理路线第88页
     ·防治方法体系第88-89页
     ·防治应充分考虑其综合效益第89页
   ·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的确定第89-93页
     ·源头防治关键技术的确定第89-91页
     ·过程调控关键技术的确定第91页
     ·末端治理与修复关键技术的确定第91-93页
   ·草原区农业立体污染防治技术模式构建第93-94页
     ·草原生态监测第93页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第93页
     ·推广畜牧业生产技术第93页
     ·实施草原建设和保护工程第93-94页
     ·种植优良牧草,提高草地土壤保肥力和保水性第94页
   ·引黄灌区农业立体污染防治技术模式构建第94-98页
     ·源头阻断防治模式第94-96页
     ·过程调控防治模式第96-97页
     ·末端治理模式第97-98页
   ·水土流失区农业立体污染防治技术模式构建第98-103页
     ·源头防治模式第99页
     ·过程调控防治模式第99-101页
     ·末端治理模式第101-103页
   ·平原区农业立体污染防治技术模式构建第103-109页
     ·源头防控模式第103-104页
     ·过程调控模式第104-106页
     ·末端治理模式第106-109页
第七章 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模式评价第109-129页
   ·评价指标选择原则第109-110页
   ·评价指标体系第110-112页
     ·控制层选取依据第110-111页
     ·指标层指标说明第111-112页
   ·评价方法的选取第112-117页
     ·权重赋值方法第112-116页
     ·标准化第116-117页
     ·评价分值计算第117页
   ·宁夏银川平原引黄灌区四种情景模式下参数值的确定第117-118页
   ·宁夏银川平原引黄灌区循环经济水平综合评价第118-129页
     ·在资源减量模式下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评价第119-120页
     ·在资源调控模式下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评价第120页
     ·在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下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评价第120-121页
     ·在综合治理模式下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评价第121-123页
     ·综合治理模式下综合效益评价第123-129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29-132页
   ·基本结论第129-130页
     ·必须从系统、立体角度认识和防治黄河流域农业污染问题第129页
     ·防治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应采取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第129页
     ·设计的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模式具有合理性第129-130页
   ·建议第130-131页
   ·研究展望第131-132页
附录第132-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5页
致谢第145-146页
作者简历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醋酸钙不动杆菌PHEA-2苯酚降解调控蛋白MphR的功能分析
下一篇:外源重金属铜、镍的植物毒害及预测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