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国家法、宪法论文

互联网表达自由的保障与限制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1页
引言第11-12页
第一章 表达自由的基本理论第12-17页
   ·表达自由的概念第12-15页
     ·表达自由的称谓第12-13页
     ·表达自由的内涵第13-14页
     ·表达自由的外延第14-15页
   ·表达自由的宪法权利属性第15-17页
第二章 互联网与表达自由第17-20页
   ·互联网与表达自由第17页
   ·互联网表达自由的优势第17-20页
     ·超越时空性第17页
     ·开放性与及时性第17-18页
     ·匿名性第18页
     ·互动性第18-19页
     ·多样性第19-20页
第三章 互联网表达自由的保障第20-32页
   ·我国互联网表达自由保障与规制的现状第20-22页
     ·法律规范中有许多涉及网络表达自由保障与规制的内容第20-21页
     ·法律进行规制的同时,我国也开展了互联网行业自律第21-22页
     ·在技术方面,我国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网络审查技术第22页
   ·保障互联网表达自由的必要性第22-24页
     ·社会矛盾的“缓冲器”第22-23页
     ·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第23页
     ·增进知识、获知真理第23-24页
   ·国外保障互联网表达自由的经验第24-27页
     ·德国第24-25页
     ·英国第25-26页
     ·美国第26-27页
   ·我国互联网表达自由的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第27-29页
     ·就法律规范方面来说,存在立法层次低、无规划性法律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等问题第27-28页
     ·过分强化政府对网络的管制,对于网络表达自由的保护不够第28页
     ·权利缺乏救济第28-29页
     ·行业自律还处在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第29页
   ·完善我国互联网表达自由保障机制的对策第29-32页
     ·提高互联网立法的效力等级,并考虑可操作性第29-30页
     ·立法应以网络表达自由的保护为出发点第30页
     ·完善监督和救济体制第30-31页
     ·重视行业自律和民间组织的作用,科技手段主要应用于保障而非限制网络表达第31-32页
第四章 互联网表达自由的限制第32-39页
   ·限制的理由第32-34页
     ·与国家安全的冲突第32页
     ·与公序良俗的冲突第32-33页
     ·与公民权利的冲突第33-34页
       ·隐私权第33-34页
       ·名誉权第34页
   ·限制表达自由的立场第34-35页
     ·绝对主义立场第34-35页
     ·相对主义立场第35页
     ·小结第35页
   ·限制的原则第35-39页
     ·合法性原则第36页
     ·明显而即刻危险的原则第36-37页
     ·利益衡量原则第37-39页
结语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1页
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成果第41-42页
致谢第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等教育行政程序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我国基层村民自治法治保障制度研究--以构建村务监督法治保障机制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