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目录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2页 |
|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青藏高原与亚洲夏季风系统的联系 | 第15-19页 |
| ·青藏高原与亚洲夏季风形成 | 第15-16页 |
| ·青藏高原与亚洲夏季风各成员 | 第16-19页 |
| ·青藏高原在亚洲夏季风系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9-28页 |
| ·青藏高原动力作用 | 第20-21页 |
| ·青藏高原热力作用 | 第21-25页 |
| ·青藏高原陆面作用 | 第25-28页 |
| ·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与陆面过程的联系 | 第28-2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29-30页 |
|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30-32页 |
| ·本文的主要创新和特色 | 第32-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42页 |
| 第二章 季风建立前期青藏高原地区水热变化特征 | 第42-53页 |
| ·引言 | 第42-43页 |
| ·资料和方法 | 第43页 |
| ·高原地区土壤温、湿度变化特征 | 第43-49页 |
| ·土壤温度变化 | 第43-45页 |
| ·土壤湿度变化 | 第45-47页 |
| ·土壤温、湿度的关系 | 第47-49页 |
| ·高原地区地表能量变化特征 | 第49-51页 |
| ·土壤热通量变化 | 第49-50页 |
| ·感、潜热通量变化 | 第50-51页 |
| ·结果及讨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 第三章 青藏高原陆面过程对非绝热加热计算的影响 | 第53-70页 |
| ·引言 | 第53-54页 |
| ·资料和方法 | 第54-57页 |
| ·春季Bowen比变化特征 | 第57-59页 |
| ·二种常见计算方法计算通量的差异 | 第59-61页 |
| ·三种再分析资料感潜热通量与观测资料结果的比较 | 第61-62页 |
| ·土壤温、湿度对再分析资料感潜热计算的影响 | 第62-66页 |
| ·高原地区土壤温、湿度对感、潜热通量计算的影响 | 第63-64页 |
| ·再分析资料感潜热计算误差的主要来源 | 第64-66页 |
| ·结果及讨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第四章 季风建立前期青藏高原地表非绝热加热变化特征 | 第70-89页 |
| ·引言 | 第70-71页 |
| ·资料和方法 | 第71-73页 |
| ·季风建立前期高原感热与地气温差的联系 | 第73-78页 |
| ·季风建立前期高原地气温差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78-86页 |
| ·高原地气温差空间变化特征 | 第78-83页 |
| ·高原地气温差时间变化特征 | 第83-86页 |
| ·小结和讨论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 第五章 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与东亚夏季风强度的联系 | 第89-113页 |
| ·引言 | 第89-90页 |
| ·资料和方法 | 第90-91页 |
| ·春季高原地区感、潜热通量的年际变化 | 第91-95页 |
| ·东亚季风强度定义及其变化特征 | 第95-101页 |
| ·范围的选取 | 第95-99页 |
| ·东亚季风强度定义及其变化特征 | 第99-101页 |
| ·高原非绝热加热异常与东亚季风强度变化的关系 | 第101-107页 |
| ·强、弱季风年大气位势高度场和纬向风场 | 第101-104页 |
| ·强、弱季风年EP通量 | 第104-107页 |
| ·高原地区感、潜热与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关系 | 第107-109页 |
| ·小结和讨论 | 第109-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13页 |
| 第六章 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与东亚夏季风建立的关系 | 第113-133页 |
| ·引言 | 第113-114页 |
| ·资料和方法 | 第114-116页 |
| ·青藏高原地区春季的低频信号 | 第116-120页 |
| ·位势高度场 | 第117-118页 |
| ·纬向风场 | 第118-120页 |
| ·强、弱年季风建立前期青藏高原地区大气低频振荡及其传播特征 | 第120-122页 |
| ·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和纬向风低频波的相互作用特征 | 第122-125页 |
| ·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和低频振荡相互作用的传播特征 | 第125-129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129-1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133页 |
| 第七章 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异常在亚洲季风中作用的模拟试验 | 第133-156页 |
| ·引言 | 第133-134页 |
| ·RegCM3.0模式介绍 | 第134-135页 |
| ·模拟试验设计方案 | 第135-139页 |
| ·模拟试验设计 | 第135-137页 |
| ·模拟方案检验 | 第137-139页 |
| ·青藏高原土壤湿度对感、潜热通量的影响 | 第139-141页 |
| ·青藏高原土壤湿度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 | 第141-148页 |
| ·纬向风场变化 | 第141-143页 |
| ·位势高度场变化 | 第143-144页 |
| ·水汽输送变化 | 第144-145页 |
| ·垂直环流变化 | 第145-148页 |
| ·青藏高原土壤湿度对初夏中国地区降水的影响 | 第148-149页 |
| ·青藏高原土壤湿度对大气低频波的影响 | 第149-151页 |
| ·小结和讨论 | 第151-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2-156页 |
|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 第156-160页 |
| ·主要结论 | 第156-158页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58-160页 |
| 附录 | 第160-163页 |
| 致谢 | 第163-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