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 1 前言 | 第11-13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3-31页 |
| ·钢水脱硫的基本概论 | 第13-17页 |
| ·硫在钢水中的作用 | 第13页 |
| ·钢水脱硫的热力学分析 | 第13-15页 |
| ·炉渣硫容量计算模型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炉渣脱硫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22页 |
| ·炉渣理化性能对脱硫的影响 | 第17-18页 |
| ·炉渣化学成分对脱硫的影响 | 第18-21页 |
| ·钢水冶炼条件对脱硫的影响 | 第21-22页 |
| ·RH 脱硫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9页 |
| ·超低碳钢冶炼深脱硫工艺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 ·RH 脱硫工艺的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 ·顶渣改性工艺的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 ·RH 脱硫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29-31页 |
| 3 超低碳钢弱脱氧工艺下顶渣组分的控制 | 第31-39页 |
| ·炉渣氧化性与钢水氧活度的关系 | 第31-32页 |
| ·防止顶渣回硫的热力学分析 | 第32-33页 |
| ·炉渣各组元对硫分配比的影响 | 第33-36页 |
| ·计算方法 | 第33-34页 |
| ·炉渣氧化性组元对Ls 的影响 | 第34-35页 |
| ·顶渣中其它组元的控制范围 | 第35-36页 |
| ·渣量以及初始硫含量对硫分配比的影响 | 第36-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4 RH 用脱硫剂的实验研究 | 第39-57页 |
| ·CaO-Al_20_3-CaF_2 系脱硫剂的实验室研究 | 第39-42页 |
| ·实验方法和设备 | 第39-41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 ·RH 脱硫剂组成的确定 | 第42页 |
| ·含BaO、Na_20 的脱硫剂实验室研究 | 第42-56页 |
| ·实验渣系的二次回归设计 | 第42-45页 |
| ·实验装置和方法 | 第45-46页 |
| ·熔点实验结果的分析 | 第46-50页 |
| ·脱硫实验结果分析 | 第50-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5 RH 浸渍管侵蚀机理研究 | 第57-71页 |
| ·RH 精炼炉耐材的选择 | 第57-59页 |
| ·RH 精炼炉各部分的组成及特点 | 第57-58页 |
| ·RH 耐火材料损毁机理研究现状 | 第58-59页 |
| ·硅钢冶炼常用耐火材料 | 第59页 |
| ·RH 脱硫剂对高铝浇注料侵蚀的热力学分析 | 第59-64页 |
| ·RH 脱硫剂与高铝浇注料反应的热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 ·侵蚀热力学计算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 ·RH 脱硫剂对高铝浇注料侵蚀的试验研究 | 第64-67页 |
| ·实验方法 | 第64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4-67页 |
| ·MgO 组元对侵蚀现象的影响研究 | 第67-70页 |
| ·添加MgO 后侵蚀机理的热力学分析 | 第67-68页 |
| ·添加MgO 对侵蚀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68-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6 RH 脱硫过程动力学探讨 | 第71-77页 |
| ·RH 脱硫模型的建立 | 第71-72页 |
| ·模型参数 | 第72-73页 |
| ·反应的容量系数 | 第72页 |
| ·环流量的计算 | 第72-73页 |
| ·RH 脱硫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73页 |
| ·RH 脱硫动力学模型的计算分析 | 第73-75页 |
| ·初始硫含量对RH 脱硫的影响 | 第73-74页 |
| ·容量系数对RH 脱硫的影响 | 第74-75页 |
| ·Ls 对RH 脱硫的影响 | 第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 7 工业试验结果 | 第77-83页 |
| ·原工艺下超低碳钢冶炼过程硫含量调查 | 第77-79页 |
| ·炉渣改质工艺对超低碳钢脱硫的影响 | 第79-82页 |
| ·炉渣改质工艺对钢水氧活度的影响 | 第79-80页 |
| ·改质工艺前后 RH 脱硫效果的对比 | 第80-81页 |
| ·顶渣组分对硫分配比的影响 | 第81-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8 结论 | 第83-87页 |
| 致谢 | 第87-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 附录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