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概述 | 第12-13页 |
·谷胱甘肽的性质和用途 | 第13-15页 |
·谷胱甘肽的结构与性质 | 第13页 |
·谷胱甘肽的代谢途径 | 第13-14页 |
·谷胱甘肽的功能与应用 | 第14-15页 |
·SAM 的基本性质和临床应用 | 第15-19页 |
·SAM的理化性质 | 第15页 |
·SAM体内代谢途径 | 第15-17页 |
·SAM 的合成途径 | 第16页 |
·转甲基作用 | 第16-17页 |
·转硫作用 | 第17页 |
·转氨丙基作用 | 第17页 |
·SAM的稳定性 | 第17-18页 |
·SAM的临床应用 | 第18-19页 |
·用于关节病治疗 | 第18页 |
·抗抑郁功能 | 第18-19页 |
·用于肝病治疗 | 第19页 |
·SAM 与GSH 的主要生产方法及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发酵法生产GSH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发酵法生产SAM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发酵法联产SAM和GSH的研究进展 | 第21页 |
·本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实验药品 | 第23页 |
·菌种及保藏 | 第23页 |
·培养基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培养条件 | 第23-24页 |
·胞内SAM的提取 | 第24页 |
·胞内GSH的提取 | 第24页 |
·分析方法 | 第24-28页 |
·酵母生物量的测定 | 第24页 |
·SAM定量分析 | 第24-25页 |
·GSH定量分析 | 第25-26页 |
·残糖浓度测定 | 第26页 |
·L-蛋氨酸浓度的测定 | 第26-27页 |
·其它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紫外线-γ射线复合诱变筛选SAM 和GSH 联产发酵菌株 | 第28-37页 |
·前言 | 第28-2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紫外线诱变 | 第29页 |
·γ射线诱变 | 第29-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5页 |
·菌悬液稀释率的确定 | 第30页 |
·紫外线照射时间和γ射线辐照剂量的确定 | 第30-31页 |
·选择培养基组分及其浓度的确定 | 第31-33页 |
·L-Met 最适浓度的选择 | 第31-32页 |
·乙硫氨酸最适浓度的选择 | 第32-33页 |
·NaHSO_3 最适浓度的选择 | 第33页 |
·紫外线与γ射线复合诱变结果 | 第33-34页 |
·C. utilis CCTCC M 209298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34-35页 |
·C. utilis CCTCC M 209298摇瓶发酵联产SAM和GSH | 第35页 |
·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SAM/GSH 联产发酵条件优化 | 第37-52页 |
·前言 | 第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41页 |
·菌种 | 第37页 |
·其它 | 第37页 |
·实验设计方法 | 第37-41页 |
·Placett-Burman 设计 | 第37-39页 |
·Box-Behnken 设计 | 第39-40页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40-41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1页 |
·RSM 法优化SAM/GSH 联产发酵培养基的结果与讨论 | 第41-48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41-44页 |
·碳、氮源种类及浓度的影响 | 第41-43页 |
·无机盐离子的影响 | 第43-44页 |
·L-蛋氨酸浓度的影响 | 第44页 |
·PB实验筛选影响SAM/GSH联产量的显著因素 | 第44页 |
·BB设计结果 | 第44-48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48页 |
·正交设计法优化SAM/GSH 联产发酵条件的结果与讨论 | 第48-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分批发酵过程中SAM/GSH 联产的发酵条件 | 第52-60页 |
·前言 | 第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培养基 | 第52页 |
·发酵过程控制 | 第52-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59页 |
·pH对SAM/GSH联产发酵的影响 | 第53-55页 |
·氧供应情况对SAM/GSH联产发酵的影响 | 第55-56页 |
·温度对SAM/GSH联产发酵的影响 | 第56-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