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轰波传播极限判定准则及抑爆条件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2.1 爆轰波的理论模型 | 第15-16页 |
2.1.1 CJ爆轰理论模型 | 第15-16页 |
2.1.2 ZND爆轰理论模型 | 第16页 |
2.2 爆轰波的传播过程和影响因素 | 第16-21页 |
2.2.1 爆轰波的传播模式 | 第16-17页 |
2.2.2 爆轰波的传播极限 | 第17-18页 |
2.2.3 爆轰波传播极限的影响因素 | 第18-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3章 实验系统 | 第23-31页 |
3.1 实验装置 | 第23-29页 |
3.1.1 激波管 | 第23-24页 |
3.1.2 数据记录及采集装置 | 第24-27页 |
3.1.3 点火系统 | 第27页 |
3.1.4 混气系统 | 第27-29页 |
3.1.5 安全系统 | 第29页 |
3.2 实验操作流程 | 第29-31页 |
3.2.1 准备工作 | 第29页 |
3.2.2 实验操作顺序 | 第29-31页 |
第4章 爆轰波传播极限的判定准则 | 第31-41页 |
4.1 实验过程及数据分析方法 | 第31-34页 |
4.1.1 实验仪器及环形管道安装方法 | 第31-32页 |
4.1.2 管道尺寸标度的统一方法 | 第32页 |
4.1.3 爆轰波胞格尺寸λ的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4.1.4 气体稳定性大小的确定方法 | 第33-34页 |
4.2 爆轰波传播极限判定准则的适用情况 | 第34-39页 |
4.2.1 传播极限判定准则生效的情况 | 第34-35页 |
4.2.2 传播极限判定准则失效的情况 | 第35-3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5章 声学吸收材料对爆轰波传播的抑制作用 | 第41-53页 |
5.1 声学吸收材料特性及微结构 | 第41页 |
5.2 吸收材料抑爆实验设计和数据采集方法 | 第41-43页 |
5.2.1 实验仪器和测量方法 | 第41-42页 |
5.2.2 数据采集和计算方法 | 第42-43页 |
5.3 吸收材料的抑爆效果 | 第43-52页 |
5.3.1 爆轰波临界压力的确定 | 第43-46页 |
5.3.2 吸收材料在亚临界条件下的抑爆效果 | 第46-48页 |
5.3.3 收材料在临界条件下的抑爆效果 | 第48-50页 |
5.3.4 吸收材料在超临界条件下的抑爆效果 | 第50-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6章 障碍物对爆轰波传播极限的影响 | 第53-73页 |
6.1 障碍物对爆轰波阻塞作用的实验方案 | 第53-55页 |
6.1.1 孔板规格及安装方法 | 第53-54页 |
6.1.2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 第54页 |
6.1.3 气体稳定性判定 | 第54-55页 |
6.2 障碍物的抑爆效果和抑爆机理 | 第55-72页 |
6.2.1 不同阻塞比条件下的爆轰临界压力 | 第55-66页 |
6.2.2 障碍物起到显著抑爆作用的情况 | 第66-69页 |
6.2.3 障碍物抑爆效果不明显的情况 | 第69-7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7.2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