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1.5 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生态环境损害政府索赔诉讼制度概述 | 第17-21页 |
2.1 生态环境损害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第17-18页 |
2.2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第18-19页 |
2.3 生态环境损害政府索赔诉讼制度概念及特殊性 | 第19-21页 |
2.3.1 生态环境损害政府索赔诉讼制度的概念 | 第19页 |
2.3.2 生态环境损害政府索赔诉讼制度的特殊性 | 第19-21页 |
3 生态环境损害政府索赔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第21-25页 |
3.1 生态环境损害政府索赔诉讼制度的必要性 | 第21-23页 |
3.1.1 政府环境监管权的局限性 | 第21-22页 |
3.1.2 其他主体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缺陷 | 第22-23页 |
3.2 生态环境损害政府索赔诉讼制度的可行性 | 第23-25页 |
3.2.1 政府环境保护职责的正当性 | 第23页 |
3.2.2 生态环境损害政府索赔诉讼制度的主体优势 | 第23-25页 |
4 生态环境损害政府索赔诉讼制度现状分析 | 第25-36页 |
4.1 我国生态环境损害政府索赔诉讼制度的相关规定 | 第25页 |
4.2 我国生态环境损害政府索赔诉讼制度的实施情况 | 第25-31页 |
4.2.1 各地方法院的实施规则 | 第25-28页 |
4.2.2 具体案件开展情况 | 第28-31页 |
4.3 我国生态环境损害政府索赔诉讼制度的实施困境 | 第31-33页 |
4.3.1 法律依据缺失 | 第31页 |
4.3.2 诉讼规则不明 | 第31页 |
4.3.3 与其他制度衔接不畅 | 第31-32页 |
4.3.4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制不健全 | 第32页 |
4.3.5 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不完备 | 第32-33页 |
4.4 域外生态环境损害政府索赔诉讼的经验借鉴 | 第33-36页 |
4.4.1 美国 | 第33页 |
4.4.2 荷兰 | 第33-34页 |
4.4.3 俄罗斯 | 第34页 |
4.4.4 欧盟 | 第34-36页 |
5 完善我国生态环境损害政府索赔诉讼制度的建议 | 第36-44页 |
5.1 制定政府索赔诉讼司法解释 | 第36页 |
5.2 明确相关诉讼规则 | 第36-39页 |
5.2.1 确立诉讼时效规定 | 第36-37页 |
5.2.2 明确诉讼证据规则 | 第37-38页 |
5.2.3 完善诉前行为保全和先予执行规则 | 第38页 |
5.2.4 制定诉讼管辖规则 | 第38-39页 |
5.2.5 探索多样化的责任承担方式 | 第39页 |
5.3 完善与其他制度的衔接规则 | 第39-41页 |
5.3.1 明确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衔接规则 | 第39-40页 |
5.3.2 完善与各项环境行政制度的衔接规则 | 第40-41页 |
5.4 构建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制 | 第41页 |
5.5 优化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 | 第41-42页 |
5.6 推进诉后执行规定 | 第42-44页 |
5.6.1 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使用管理机制 | 第42-43页 |
5.6.2 健全社会化责任分担机制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