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视域下表情包的呈现与审视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24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 一 关于表情包的研究 | 第11-13页 | 
| 二 关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 | 第13-17页 | 
| 第三节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7-21页 | 
| 一 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 二 理论框架 | 第19-21页 |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1-24页 | 
| 一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 三 研究创新 | 第22-24页 | 
| 第一章 表情包的盛行及成因 | 第24-38页 | 
| 第一节 表情符号的发展历程 | 第24-28页 | 
| 一 1.0阶段:颜文字 | 第24-25页 | 
| 二 2.0阶段:绘文字 | 第25-26页 | 
| 三 3.0阶段:表情包 | 第26-28页 | 
| 第二节 表情包的分类 | 第28-33页 | 
| 一 依据图文形式分类 | 第28-29页 | 
| 二 依据使用素材分类 | 第29-31页 | 
| 三 依据动静形态分类 | 第31页 | 
| 四 依据生产者分类 | 第31-32页 | 
| 五 依据主人公不同分类 | 第32-33页 | 
| 第三节 表情包在青年群体中盛行的原因 | 第33-38页 | 
| 一 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 第34-35页 | 
| 二 满足青年心理需求 | 第35-36页 | 
| 三 技术支撑推动传播 | 第36-38页 | 
| 第二章 表情包呈现的青年亚文化特征 | 第38-50页 | 
| 第一节 内在思想特征 | 第38-42页 | 
| 一 文化上:抵抗与颠覆 | 第38-41页 | 
| 二 心理上:归属与认同 | 第41-42页 | 
| 第二节 外在表现特征 | 第42-50页 | 
| 一 内容上:娱乐与狂欢 | 第42-47页 | 
| 二 形式上:拼贴与同构 | 第47-50页 | 
| 第三章 表情包呈现的青年亚文化问题分析 | 第50-55页 | 
| 第一节 表情包容易误导青年人价值观的形成 | 第50-53页 | 
| 一 表情包的泛娱乐化影响青年人的价值形成 | 第50-51页 | 
| 二 表情包的低俗化降低青年人的价值取向 | 第51-52页 | 
| 三 表情包的极端化误导青年人的价值选择 | 第52-53页 | 
| 第二节 表情包容易引起青年人社交能力弱化 | 第53-55页 | 
| 一 导致青年人语言和思维能力下降 | 第53-54页 | 
| 二 导致青年人网络社交严重异化 | 第54-55页 | 
| 第四章 对表情包青年亚文化的审视和建构 | 第55-61页 | 
| 第一节 引导与规范 | 第55-57页 | 
| 一 加强青年人的思想引导 | 第55-56页 | 
| 二 培养青年人的媒介素养 | 第56-57页 | 
| 三 提升网络空间的治理能力 | 第57页 | 
| 第二节 收编与整合 | 第57-61页 | 
| 一 积极推动表情包商业变现 | 第58-59页 | 
| 二 大力促进表情包产业发展 | 第59页 | 
| 三 创新发展主流文化表情包 | 第59-61页 | 
| 结语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个人简历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