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基于SFIC模型的网约车协同治理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1 理论意义第11-12页
        1.2.2 现实意义第12页
    1.3 研究综述第12-16页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2-14页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4-16页
    1.4 研究思路第16-18页
        1.4.1 研究方法第16页
        1.4.2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3 技术路线第17-18页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18-25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8-20页
        2.1.1 网约车第18页
        2.1.2 协同治理第18-20页
    2.2 理论基础第20-25页
        2.2.1 协同治理理论第20-21页
        2.2.2 互联网协同治理研究第21-22页
        2.2.3 协同治理理论在网约车行业的应用第22-25页
3 网约车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第25-32页
    3.1 分析模型的选择第25-26页
    3.2 SFIC模型介绍第26-29页
    3.3 模型评价与优化调整第29-32页
4 我国网约车治理现状第32-44页
    4.1 我国网约车发展历程第32-34页
    4.2 我国网约车监管举措第34-36页
    4.3 各方协同治理认知评估第36-44页
5 基于SFIC模型的网约车协同治理困境分析第44-54页
    5.1 各主体间力量不均第44-45页
    5.2 政府职能发挥不到位第45-46页
        5.2.1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动力不足第45-46页
        5.2.2 社会参与动员能力不足第46页
    5.3 制度设计欠缺考虑第46-49页
        5.3.1 制度设计缺乏开放性和透明度第46-47页
        5.3.2 制度合法性存疑第47-48页
        5.3.3 制度设计思路保守第48-49页
    5.4 治理过程协同不足第49-54页
        5.4.1 主体利益分散第50-52页
        5.4.2 主体目标多元第52页
        5.4.3 社会参与力量不足第52-54页
6 网约车协同治理优化路径第54-60页
    6.1 以协同治理精神促进各方共享赋权第54页
    6.2 明确政府职能定位第54-56页
        6.2.1 完善监管主体,明确各方职责边界第54-55页
        6.2.2 发挥主导作用,促进各方协同合作第55-56页
    6.3 完善制度设计第56-58页
        6.3.1 加大制度设计的开放性和透明度第56-57页
        6.3.2 明确法律依据,完善立法过程第57页
        6.3.3 政府治理理念转型第57-58页
    6.4 提高各方协同能力第58-60页
        6.4.1 挖掘共同利益,探索协同突破点第58页
        6.4.2 加强沟通,达成目标共识第58-59页
        6.4.3 积极培育社会参与力量第59-60页
7 研究总结与展望第60-61页
    7.1 研究总结第60页
    7.2 未来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附录 网约车治理调查问卷第65-67页
作者简历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完善村级干部激励机制研究--以河南省P县为例
下一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的瓶颈与机制探索